荷兰鹿特丹的市场
世界建筑节是全球建筑设计师们的盛会,今年的建筑节于12月6日,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这届建筑节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近50位的建筑师与学者,届时,世界各地奖项入围者的作品将在500余场的活动中进行展示。同时还有46场的专业讲座探讨关于环保、大数据、市场垄断等学界前沿话题。而其中,“开放建筑”与生物建筑学是两大重点议题。
不过,你知道什么是“开放建筑”吗?生物建筑学又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这两个新奇而有趣的概念吧!
“开放建筑”思想由荷兰建筑师约翰·哈伯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个概念旨在协调建筑使用者、设计者、建造者及社区等各利益方的关系,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对建筑进行定期改造,从而延长建筑寿命。
哈伯肯注意到,现代住宅的生活方式,早早就被建筑师和建造团队所定义了。这些建筑师和团队设计出的房屋往往缺乏弹性与个性,为什么住户本人不能做自己生活的设计者呢?因此哈伯肯鼓励人们组成不同层级的社团,从楼宇到街道,再到社区,全方位多角度地参与到设计中去。
哈伯肯的建议虽看似有些异想天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后工业文明的蓬勃发展,给不少地区带来了无序建造、过剩建造的问题,也导致了大量建筑的空置。而建筑功能性的单一,使得有房屋需求的人士无法使用。不仅如此,若这批“过期”建筑被销毁,其产生的垃圾还会加剧环境污染。若将开放建筑思想广泛运用到建筑领域的各方面,能够大大减少这样的浪费!
现代住宅的生活方式,早早就被建筑师和建造团队所定义了,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会考虑生物学应用
一群荷兰建筑师以哈伯肯教授的思想为纲领,组成了Openbuilding.co组织,研究荷兰境内开放建筑的发展趋势。他们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长期合作,举办各类课程与讲座。2019年,Openbuilding.co的研究主題为“开放式住宅”。而在今年世界建筑节大会中,建筑师代表马克·科勒也将于主会场发表演说,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行业内最为人所知的开放式住宅,是由荷兰知名建筑事务所MVRDV设计的Silodam。Silodam的设计目标是打造一个能融合不同阶层住户的集合住宅,在笔者看来,这可是一个大难题,因为设计团队需要在开发商、房产公司、办公区域开发商和阿姆斯特丹市政府之间做出调停。而这个团队采用了开放建筑的设计法则:他们以住户和当地社群为导向,召集各利益方,进行了一系列会议。在社会层面上,探讨如何弥合人群间的差异;在经济层面上,根据“高斯曲线”制定了最佳的居住空间划分方法。
设计团队定义了4个20米宽、10层楼高的体块,在体块中放入了157个房间。这些房间混合了公寓、办公室、工作空间、商业空间和公共空间。并且房间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的自由度很高,每8个~12个公寓就能组成一个小社区。而每个社区进入的方法、公共区域的大小都不尽相同。这样的设计使得这些大大小小的社区,在楼中形成了一个“竖向小城市”,为社区创造各自独特的共居氛围。而住户的反馈也令人满意,不少居民表示邻里关系相处融洽,去邻居家拜访、参观不同类型的社区,也成为了他们的乐趣。
近年来,生物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屡见不鲜。不少学者提出,未来建筑将是一个活着的“生态系统”。生物技术在建筑的废物利用、污染处理方面有着极大作用,可以变废为宝。由真菌转换食物残余做成的家具,镶有活菌群落的“可呼吸”瓷砖等,已经越来越多被应用到了建筑中。
荷兰在生物与建筑的融合方面可谓是遍地开花。比如设计师特蕾莎·凡·东格,她从土地中发现了特殊微生物,并由此设计了一系列以细菌为主体的灯具。特蕾莎的作品“泥井(Mud Well)”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由二战弹坑所形成的泥沼,她从中发现了极为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并将微生物的生物电转变为建筑可用电。由此她设计了可在一般住宅中使用的生物电灯具。特蕾莎在灯具下方的培养皿中放置地杆菌,每周只需补充一点自来水、营养素和醋,灯具便能够持续的发光。
除此之外,还有设计师埃里克·克拉伦贝克,他的生物建筑作品在刚闭幕不久的荷兰设计周中大放异彩。他所设计的著名的“生长中的馆”采用了生物基材料,并以生长的菌丝作为外墙材料。克拉伦贝克开展了多种真菌相关的设计项目。
开放建筑理念强调住户本人与社区都参与到房屋设计中来
生长中的馆
他将有机物与生物塑料结合在一起,制成了一种轻巧而坚固的复合材料,他的作品Mycdium椅子的外壳便是利用此种复合材料,并以3D打印技术制成,而其形状本身也酷似一个线状真菌根系结构。不仅如此,克拉伦贝克随后让真的菌菇在椅子内部生长,从而强化了椅子的结构。通过多项研究,克拉伦贝克坚定地表示,这种有机的结构十分强壮,“我们甚至可以用它来作为建筑材料!”
另一家致力于生物学与建筑学交互的事务所ecoLogicStudio一直在尝试着打破人们对绿色建筑的传统印象。人们常常将绿色建筑与“清洁”挂钩,如清洁能源、自然清新的环境、节能减排等。而ccoLogicStudio却不这么想,他们选择另辟蹊径,利用看似“肮脏”的细菌来生产能源与食物。事务所的创始人马可·波列托,在世界建筑节的演讲“BIT.BIO.BOT”中阐释了他们的研究。ccoLogicStudio最为著名的一个作品是“生物科技屋BIO.tech HUT”,这个作品利用蓝藻菌的光合作用来产生物质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让新鲜的空气通过一个特殊的玻璃管来进入建筑,实现建筑整体的新风循环。
“开放建筑”与生物建筑学对于未来人们居住环境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开放建筑理念强调住户本人与社区都参与到房屋设计中来,真正实践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同时,其理念中强调建筑“可变性”这一点,使设计师更多地考虑如何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并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开放建筑开始注重使用绿色、可循环的材料,作为不变结构内的可变“填充物”,使得建筑本身更为环保。
而钻研生物建筑学的设计师们,从看似肮脏的菌类中发现了源源不断的可能性。菌类可以提取能源、作为建筑材料、创造食物、过滤污染……这不仅能让建筑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仍旧实现居住价值与經济价值,甚至可能给建筑界带来全新的革命。
用菌菇做的家具,用珊瑚建的楼房,在自己的家中生产蔬果,用蓄养动物的粪便作为能源……这种种看似仍遥不可及的设想,正在一批创新的设计师手中逐渐成形,也许那时,人造的建筑,可以真正融于自然。
荷兰的环保建筑为世界循环经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荷兰的可持续发展经验也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交流。近年来,中国的环保建筑也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与荷兰互相交流建筑设计方面的经验、汲取改善人类居住空间的灵感。
例如近日,由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WUR)发起的第二届“城市温室设计挑战赛(UGC)”,将于2020年在中国东莞召开。挑战赛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参赛团队可于今年报名参赛,正式比赛将于明年开始。他们将共同探索如何在城市环境下,可持续地生产健康食物,并解决社会与经济相关的问题。
相信通过中荷两国的深度文化交流,荷兰经验定能进一步在中国的土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摘自“荷兰在线”)(编辑/多洛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