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嵩口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2019-01-06 02:14高惠灵程惠珊杨天娇姚杰李霄鹤
湖北林业科技 2019年6期

高惠灵 程惠珊 杨天娇 姚杰 李霄鹤

摘 要: 傳统古镇聚落是居民世代生息繁衍的物质载体,展现着丰富多样的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当代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古镇面临着原有空间多异性的丧失,空间特色不再。文章通过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古镇空间系统的研究中来,以科学的视角对福州嵩口古镇空间发展进行梳理。首先,对嵩口古镇的历史沿革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嵩口符合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所具备的四个条件;接着在自组织突变论相关理论基础下,对古镇空间的产生、发展、繁荣到衰落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解析;再者从协同学出发分析了古镇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和目前古镇景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古镇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嵩口及其他同类型传统聚落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 自组织理论;空间演变;保护与发展;嵩口古镇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9)06-0042-07

Study on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Town of Songkou 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Gao Huiling Cheng Huishan Yang Tianjiao Yao Jie Li Xiaohe

(College of Garden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0)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town settlement is a material carrier for residents to live and multiply,showing rich and varied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rapid urbanization,the ancient town faces the loss of the original space and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re no longer.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into the study of the ancient town space system,and sorts out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of Songkou in Fuzhou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Firstly,the history of the ancient town of Songkou is expounded,and the four conditions of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ed dissipative structure are analyzed. Then,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elf-organization mutation theory,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ancient town space,such as the generation,development,prosperity and decline. Third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er motive force of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ancient towns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landscap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at present. Finally,based on the analysis,the targeted protection of ancient towns i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ngkou and other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the same type.

Key words: self-organization theory;spatial evolu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ongkou Ancient Town

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结晶。而传统古镇聚落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保存相对完好的古镇,它们保存着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和历史风貌[1,2],至今仍然向人们展示着聚落景观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但随着当今城市化的大发展,“千城一面”的现象日益普遍,凝聚着千年历史的古镇景观风貌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它们面临着整体形态的衰变和原有乡土特色的丧失。

自组织理论在国内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后到九十年代规划界、建筑界的学者首先将其应用于城镇形态和建筑空间的发展和演化上,但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形态演变的研究较多,而应用于中国传统村镇的研究方面较少[3-7]。本文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传统古镇聚落的具体实证研究中来,通过对传统古镇聚落的空间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展现的自组织特征,并具体对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空间自组织解析,以此全面认识空间演变机制及发展规律,进而运用认识去有效地组织古镇空间,为古镇聚落的空间保护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依据。

1 自组织理论在传统聚落研究中的应用

自组织理论主要用于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协同学的创始人哈肯对它的定义:“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扰,则系统是自组织的。”[8,9]在自组织理论体系中,耗散结构理论揭示了自组织现象形成的环境和产生的条件;协同学理论剖析了自组织产生的动力和内在机制;突变论重点分析了自组织的生长途径[10,11]。它们揭示了聚落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自组织集聚、自组织跃升的演化过程[12]。

传统聚落是在原始的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的作用下,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逐步形成,其主要是以村民为实施主体,自我组织为核心,依靠其自身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逐渐促使其空间形态的形成[13,14]。自组织状态下的聚落其演变的过程更多体现出自然主义的取向[15],受外部环境、政府干预的影响较小,而受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将自组织理论引入到古镇聚落空间的研究中来,将古镇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在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分析古镇空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古镇从最初的起源到发展,它的整体形态、空间布局都是自发形成的。在古镇结构与功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古镇的发展,在每个阶段中,新的物质能源与信息流影响古镇的发展,使古镇整体景观要素增加新的内容,量的不断累积最终实现质的变革,出现了新的空间格局,如此不断的演进、循环(图1)。

2 嵩口古镇聚落的演变过程与自组织特性

2.1 嵩口古镇概况

嵩口,古称嵩阳,位于福建福州永泰县西南部,北纬25°48′,东经188°35′,距县城56 km,福州120 km,地处闽清、尤溪、仙游、德化四县结合部[16],西界洑口乡,北接长庆乡,东邻梧桐乡,南与仙游县的东湖乡交界。嵩口地处戴云山东麓,群山相护,大樟溪从西、北、东三面环绕,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山水环抱使其整体形态呈现肚兜状。

2.2 嵩口古镇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

在唐显庆元年以前嵩阳还是个“草昧未开,居民鲜少”的地方,到两宋时期嵩阳开始发展,明清、民国时期逐渐繁荣,成为了闽中重要商埠。就这样嵩阳在没有人为干扰的因素下,历经了一千多年自组织的演变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1)古镇聚落萌芽产生时期。在史料记载中,宋朝以前的嵩口發展状态描述甚少,它是何时开始形成的也无从考证。但文物普查中发现嵩口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人活动[17],这足以说明嵩口具有适宜的人居环境,它是先人们依据自然条件自组织选择的结果。南宋时期,古镇地势复杂群山环绕,陆路交通不便。但闽江最大支流大樟溪贯穿全境,古镇依靠便利的水运,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出现小集市。

(2)古镇聚落发展繁荣时期。嵩口在元朝置镇以后,不断发展,其人口也逐渐增多。明清时期,古镇逐渐走向繁荣,明朝嘉靖年间,古渡口修建德星楼;明万历年间,原漈门巡检司由永泰上漈迁往嵩口,称“嵩口司”;清时期,渡口“兴安会馆”(今天后宫),关帝庙街“嵩口商会”先后成立[18]。直至清末民初,古镇繁荣达到鼎盛时期,古渡口一带街巷商铺云集,尤溪、德化、仙游、莆田等地的各类物产在此集散,嵩口古渡口成为重要的商货中转站,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繁荣的街市。

(3)古镇聚落衰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嵩口街市商业工作逐步被供销社取代,同时陆上交通的发展,使得嵩口以水运为核心的商贸繁荣逐渐走向衰退。直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新街道的建成,新标志空间的出现使得古街开始逐渐冷清、落寞。古镇部分古建筑逐渐破败,现代建筑迅速兴起,古镇整体风貌面临着威胁。

(4)古镇当代复兴时期。2008年,深山中的嵩口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古镇的修复活化工作才逐渐展开。经过几年的改造修复,嵩口青年逐渐返乡,嵩口的活力也开始逐渐恢复。

2.3 嵩口古镇自组织理论特性

嵩口古镇作为自发型传统聚落,是自下而上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产生的,它具备了耗散理论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系统内部的涨落这四个自组织理论特性[19-20]。

(1)开放性。嵩口古镇空间是一个典型的开放系统。古镇从产生、发展到演变都与外界环境存在着人口、自然、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交流。从产生之初的居民鲜少到人口集聚,外部人口、自然资源流入,使得原来的木材、石材成为了保留至今的明清古建筑、古石碑,组成了嵩口古镇物质景观的重要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古镇作为闽中的重要商埠,通过水运商贸与外界产生了物质、能量、文化等的交流,使得古镇景观不断调整以适应外界社会环境的变化。

(2)非平衡性。嵩口古镇这个复杂的大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的条件与周边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势差”,这样便产生了人、资源、信息的流动,子系统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21]。古时,嵩口与周边福州、仙游、德化等聚落存在着物质经济的差异,各地物产不同使得商品交换越发频繁,渡口也形成了“赶圩”的习俗。莆田、仙游商人众多,他们在大樟溪运贩特产、捕鱼讨生活,还有不少外地商人迁入嵩口开店铺做生意。这样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劳动力及人口的流动。这种非平衡打破了一成不变的“沉寂”,成为了古镇内部各要素交流与沟通的动力,使古镇呈现强烈生命感的动态秩序。

(3)非线性。嵩口古镇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各个系统又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往往紧密联系,相互嵌套、相互交织[22]。南宋以后,嵩口古镇古渡口街巷空间变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首先,由于大樟溪的地域环境优势,使其开启了商业贸易的大门,使得商贸文化逐渐传入民间。其次,渡口的开放性,使得三府六县的劳动力流入,各地人口迁入,渡口集市开始发展。再者,由于人口变迁,古渡头商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铺增多,形成街巷。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引起了宗教文化的形成、也引起了人口的变迁,而人口的变迁又影响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渡口街巷空间逐渐变化,使古镇呈现非线性的演变过程。

(4)系统内部涨落。嵩口古镇系统空间的“涨落”是由内部子系统的改变所引起的整体系统状态的改变[23]。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这三个子系统的影响下古镇空间发生的“涨落”现象。古鎮的自然条件优势引起了古渡头由交通到商贸空间功能的转变;由于衣冠南渡中原文化的传入,古镇出现宗祠、书院等使建筑空间秩序发生改变;大姓望族的逐渐迁入,使得每个姓氏祖厝在嵩口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这些“涨落”,完成古镇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不断适应。但是过度的干预与开发也会造成古镇“涨落过度”,使得古镇景观空间丧失原有的人文与社会特征。

3 古镇空间演变过程的自组织解析

(1)顺应自然,依形就势。古时嵩阳的选址便遵循了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其北有锦屏山、孤山,东接笔架山、文笔峰,西屏仙公山,南依福州最高峰东湖尖。大樟溪和长庆溪在此汇流,形成一个漂亮的弧形河湾,古镇正处于河湾之内,形成山水围护的“肚兜状”格局。古镇的雏形“驿站”产生源于居民的自发性集聚,而水运交通的便利性推动了古镇交易场所的产生,促成了人口聚集、定居。

古镇的选址伴随着古镇空间的形成,嵩口因水而生,其最初动力来源主要是环境因素,但随着古镇的发展自发形成的多种“流”与古镇发生交换作用,内部空间系统各要素的竞争与协同作用促使古镇空间的演变。

(2)溪流交汇,集市兴起。古镇随着商业流通发展,而交通又是流通的的主要因素,因此古镇的择址则趋向贸易最优化的地方,居民的定居点也是按照交通与资源优势进行自发选址。随着环境空间的不断建设、调适,嵩口逐渐形成相对合理的与河流息息相关的空间布局。嵩口三面绿水环绕,依大樟溪畔形成了平行于河道的线性布局,建筑街巷依河畔顺势展开。

张林是最早迁入嵩口的两大姓氏,张氏始祖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公元933年张膺、张赓为避乱世暂居永福县,后迁入嵩口月洲村。嵩口林姓作为九牧林后人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从莆田迁到嵩口半山,以宗族聚集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里逐渐展开。经过不断地选择、调适,空间布局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南宋时期,嵩口便在长庆溪与大樟溪交汇处形成了古码头,依古码头开始形成了最早的集市。

(3)商贸繁荣,以街为核。随着古镇的发展,其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从最初的简单集市的布局中吸纳了更多的信息流,发展成组分和结构更加丰富多样的形态。

从明清至民国时期,嵩口古镇的商贸逐渐繁荣,依靠古渡口涌现出了大大小小的商铺,街巷的形态与位置也更加凸显,古镇逐渐形成了以古街为“空间基核”的空间布局。四条繁荣街市,两纵两横紧相靠,呈现“工”字型分布。“四条古街人如潮,关帝庙街青龙刀,横街悬壶多药铺,米粉街旁有剃头,妙趣横生直街尾。”四条街巷商铺百多号,繁荣热闹。随着发展,街巷两侧又陆陆续续修建房屋,形成古铺前店后宅的建筑格局。这种商住合一的形式完成了功能的整合,而这种功能形态相似的建筑单元被系统“自复制”,街巷两旁的建筑不断增加,古镇的线性规模也不断扩大。

古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不仅受环境因素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宗族制度的约束。依据自组织理论的协同学,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宗族血缘关系的相互协作,它能避免个体因竞争而失去整体性和稳定性。在古镇空间演变中,这种社会文化成了古镇发展的“稳定力量”。林氏家族形成了以位于光帝庙街的林氏祠堂为核心的宗族聚居,前亭房、前局房、德和厝、耀秋厝皆为林氏祖厝,均分布在鸬鹚路一带。张氏家族形成了宁远堂、铭铭居、瑞文居组团的聚居。宗族的聚居使资源不断优化,个体优势不断得到体现,空间呈现稳定发展。

(4)重心转移,标志丧失。20世纪60年代前后,嵩口古镇的基础设施开始完善,古镇开始与外界更为频繁的信息交换,新商业街的建成使贸易重心发生了转移,古镇的空间布局开始发生重大改变。

1958年嵩口修公路125县道直通永泰,1959年古渡口处建成嵩口大桥通闽清、尤溪,1963年修建203省道通德化,渡口功能逐渐衰退,打破了原来以古街为核心的空间布局。嵩口的整体空间开始发生改变,新增殖的空间寻求以途径古镇的公路为最佳利益获取点开始在其两侧新增建筑。如此追求更大的区位优势和更多的信息流,使古镇系统不断向前发展。1983~1987年古镇建成新街道,以道南村中山路交界处三叉路口为中心,省县道为镇上主要街道,商贸中心逐渐从古街转移至新街道。新街道两侧的建筑商店沿着公路延伸,古镇呈现不断向外蔓延的趋势。这种居民随机无序的建设行为,其实隐含的是他们为减少空间活动距离、利用交通使交易时间缩短的选择,以此实现利益最大化[24]。

随着科技与信息的不断发展,90年代左右,嵩口用于维持生计的产业越来越少,经济开始衰退,大量人口从嵩口流出,古镇的繁华不再,闲置破败的古建筑慢慢增多,古镇局部空间开始出现破碎化的现象。新街道在不断拷贝城市建筑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在信息流入不平衡、以“现代化”为最大动力的驱动下,古镇逐渐丧失地方特色,失去自组织发展的活力。

(5)整体复兴,新旧并重。2008年嵩口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后,嵩口镇门楼、张元幹雕像、民俗博物馆等文化空间开始建设,但依旧面临着经济衰败、人口流失等问题。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国各地开启乡村建设工作。2014年初在镇政府与“打开联合”团队的共同努力之下,嵩口开始了改造之路,不搞大拆大建,采用“针灸疗法”切入古镇点空间[25]。针灸原理的手法与自组织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切合点。人体“穴位”是全身经络的关键点,而古镇也存在着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关键点,这些点往往占据古镇最为有利的“生态位”。团队通过对大埕宫(电影庙)、鹤形路、古渡口等重要节点空间进行改造,投入“打开嵩口”“松口气客栈”试点运营,渐渐新的商业业态开始进驻古街,横街、直街商铺开启。古街、古民居的价值被居民逐渐意识,不少青年返乡创业,嵩口古镇空间开始呈现多点共存,“空间基核”丰富的形态。

4 古镇空间自组织发展的动力及发展的问题

4.1 古镇空间自组织演变的动力

协同学认为,竞争与协同机制共同推动自组织系统的发展演化[26,27]。古镇系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系统内部空间各要素之间及系统与外部之间的竞争与协同关系[28]。競争使得个体差异性凸显出来,表现出整体性的丧失,而协同是维持同一性,保持系统整体性和平稳性的动力。

(1)竞争。在嵩口古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竞争现象。首先,存在着一定的“空间竞争”:古镇与周围的乡镇在土地资源、地区优势上存在一定不均衡性,古时嵩口相对附近梧桐镇在水运交通上更具优势,而梧桐临近县城更具区位优势。古镇内部居民所拥有的土地资源也存在着差异性,民居分布和建筑质量也不同,张林两大望族在古镇所占据的土地资源丰富,建筑规模也较大。此外,古镇的系统开放性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移居[29],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与聚落原有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传教士的迁入带来了基督教文化,他们建立了天主堂、格致小学等,使古镇在文化空间上发生着变化。再者,古镇居民社会地位、宗族势力、家族财富等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姓氏家族的发展不均衡性。这些系统内部的差异性一方面使系统不断远离平衡状态,另一方面又推动了系统向有序演化的过程。

(2)协同。古镇的发展也离不开协同作用。在古镇内部空间系统中,由于个体所持有的资源有限,单独所能发挥的功能也有限,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个体需要依附群体来实现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改善。旧时,嵩口的公共空间:渡口帆船贸易、古街巷的经营、庙宇宗祠的建设、道南书院的施教都是在群体相互协作下共同完成的。公共空间的持续发展与经营都依靠着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合作求同发展下展开的。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伦理秩序、家族宗法制度的约束,形成以血缘为纽带的系统协作。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文化产生的协同机制使得古镇的整体功能与效益得到了提高,实现不同空间的功能整合与集约化。

如此,嵩口古镇在竞争与协同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动力下,推动着其空间系统的演变发展。

4.2 古镇空间自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自组织推动着古镇不断前行,但间歇性的他组织介入,改变古镇缓慢稳定的空间系统组织结构,加快古镇景观的变迁[30,31]。而适当的他组织介入有助于形成系统更高层次的有序结构组织,近年来古镇他组织介入的空间复兴工作继续进行,但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

(1)空间功能改变。

随着高速城镇化的发展,路网的逐渐完善,航运这种低效的运输模式逐渐被公路运输取代。古镇水运商贸中转站的地位逐渐丧失,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以交通渡口为结构核心的布局被打破,古镇空间功能改变,空间核心也发生了转移。

(2)区位经济失利。由于水运的区位优势被取代,古镇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地处山区中,“交通流”“资金流”等物质能源输入较少,系统内部空间输入存在不均衡,使古镇系统以较低水平的能量流维持着“较低程度”的发展。

(3)新旧要素混杂。新街道、现代化建筑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古建筑、旧空间中逐渐穿插入新的景观单元,新旧景观单元的不同使得系统原有的均质性被破坏,呈现出新旧相互叠加的混杂现象。原有的交通、活动空间也被占据,能够提供公共活动的社交空间逐渐减少。

(4)生态景观破损。古镇中原有的丰富生态形态随着新街道的不断建设逐渐失去依托的载体,原有的田地、菜园、果园减少,生态景观变得单一,大樟溪水质也受到污染,自然风光遭到破坏。

(5)文化空间减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古镇空间的拥挤化,进行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的空间逐渐减少,新的规划建设忽略了与古镇景观相关的社会、文化要素,部分建设脱离了与原有古镇景观的相关性。

5 古镇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古镇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都遵循着自组织原则,但随着当代的发展这种自组织发展的动力在逐渐丧失,古镇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威胁与系统内部空间的发展问题。在对古镇空间进行改造中,要坚持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统一、外部推动力与系统内部发展动力相结合、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具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提高古镇系统的开放性。近年来古镇的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嵩口对外的开放逐渐被重新打开,但还是存在开放不全面的现象。对外交通的局限性限制了古镇的整体发展,203省道、125县道交通要道的畅通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加强古镇与外界的交流频率。同时在与外界信息交流时应考虑到现代化信息流入的不均衡性,旅游业发展是其一,还应全面顾及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相综合发展的业态。其次,古镇内部街巷空间曲折蜿蜒,层次较为混乱,需要进一步梳理清古镇街巷空间层次,打造鲜明的街巷空间流通性,提高古镇区范围的空间开放特征。

(2)加强空间基核的塑造。在嵩口古镇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基核也在发生着改变,古代嵩口的空间基核包括码头、街巷、宗祠等,而现代随着宗教制度的没落、新标志空间的产生,形成了以三叉路口、集贸市场为核心的空间基核。而古街作为嵩口历史发展的缩影,在当代才逐渐被重视。加强空间基核塑造,应重点关注横街、直街、关帝庙街、米粉街这些古街,发展古街,恢复古街面貌,维持古街两侧建筑的协调与完整性,适当引入新业态,激活古街在古镇整体空间中的调控作用。加强空间基核塑造,还要重视对月阙片区的古建筑保护。特别要严格保护垄口厝、耀秋厝、双瑞厝、拔魁厝、张氏祠堂等一些列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发挥其点状空间基核的作用,推动古镇系统有序发展。

(3)加强生态系统的整治。嵩口自古山地众多,以果林为主的农业经济使得李果园遍布山坳。在果农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适当融入生态旅游,实现社会、自然、经济等子系统的改造与整合,注重系统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联系实现最大的综合效益。加强生态系统保护还要控制大樟溪的河流水质,整治大樟溪沿岸景观风貌。古镇内部应适当增加绿化景观,加大田地、菜地的抚育力度,恢复植被,实现复合性自然生态系统。

(4)加强文化空间的打造。如今,嵩口除张元幹、张圣君文化其他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逐渐被淡忘,文化活动空间正逐渐缺失。因此需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建设文化活动场所,传承嵩口舞龙、椽板龙、纸狮、尺唱、虎尊拳、竹编、剪纸等民俗活动与民间技艺,保护发扬耕读文化、儒商“仁义”文化与田园山水文化,结合旅游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居民找回文化认同感。

6 结语

自组织理论以演化系统为研究对象,揭示出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系统组织的相似性,以及系统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发展过程。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帮助深入认识系统发展的条件、机制、特性等,使得更清晰地揭示系统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本文以自组织理论为主线,在解读嵩口古镇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具有的自组织特性,分析古镇空间形成——发展——转型的一系列过程,剖析其背后的发展动力,揭示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其外在表现之间的联系,发现古镇在自组织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与改造的策略建议,以此对嵩口古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同类型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思路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2]于希贤,于洪.挖掘和保护文化基因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之本——读《家园的景观与基因》有感[J].地理研究,2015,34(05):1001-1002.

[3]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D].东南大学,2003.

[4]揭鸣浩.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D].东南大学,2006.

[5]何跃.自组织城市新论[D].山西大学,2012.

[6]王大伟.徽州聚落自组织演进与现代城市发展之影响因素比较[J].江苏建筑,2013(01):10-12.

[7]邓羽.城市空间扩展的自组织特征与规划管控效应评估——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6,35(02):353-362.

[8]H.Haken.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 Complex System. Spdnger-Vcdag.1988.11:10-20.

[9]何跃.自组织城市新论[D].山西大学,2012.

[10]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北京凊华大学出版社,2001,06:20.

[11]樊海强,张鹰,刘淑虎,等.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模式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4):132-135.

[12]郭锐.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当代更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3]王大伟,陈刚.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自组织演化内在规律与启示[J].中外建筑,2010(3):53-54.

[14]Jisun Lee,Hyunsoo Lee.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Network of a Self-Organizing Town - Agent-Based Simulation for Investigating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J].2018.

[15]孟彤.试错与自组织——自发型聚落形态演变的启示[J].装饰,2006(2):43-44.

[16]柯兆云.福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永泰嵩口古镇为例[J].福州党校学报,2016(03):71-75.

[17]福州市檔案馆,编.福州古村镇历史与文化[M].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18]永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811.

[19]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

[20]赵晶晶.基于自组织视角的村镇聚居空间演变进程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21]Shukla. Strategies for self-organizatio:learning from a village-level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initiative in India[J]. 2010.

[22] Espinosa A,Cardoso P P,Arcaute E,et al. Complexity approaches to self‐organisation:a case study from an Irish eco‐village[J]. Kybernetes,2011,40(3/4):536-558.

[23]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09):130-136.

[24]Juan Porta. A population-based iterated greedy algorithm for the delimitation and zoning of rural settlements[J].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13:12-26.

[25]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永泰县人民政府.嵩口模式[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4-21.

[26]孙建宇.基于协同学的城市风貌规划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27]陈小辉,王虹生,刘淑虎.协同学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更新[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1):21-26.

[28]杨亮洁,杨永春,王录仓.城市系统中的竞争与协同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14,29(06):104-108.

[29]洪亘伟,刘志强.“拆解”与“重组”——基于村落聚居空间自组织机理的撤迁并居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6,31(05):102-107.

[30]张子琪,徐丹华,王竹.浙北工业型村落的自组织与他组织协同更新策略探究[J].华中建筑,2018,36(01):6-10.

[31]朱釗,刘述豪.震后村落空间自组织更新方法——对雪山村震后规划的个案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5(11):132-133.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