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彦荣 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在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中,“福建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榜上有名。云霄县火田镇依托白石村大帽山极为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对千年古茶树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同时充分挖掘千年古村历史文化和特色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实现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茶农脱贫致富,使茶文化和种植技术得到传承与发展。在茶上下功夫,拓展茶产业链条,强化旅游品牌建设,使当地茶文化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拓。白石村发展特色民俗乡村旅游,将农业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生态产品的开发能力,将旅游扶贫与生态扶贫相结合,为白石村发展注入源动力。
1.1 经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在休闲价值方面,一是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和文化创新资源相结合的复合资源,二是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可参与性和复合性特征[1],既对当地农村农业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又对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农业遗产地经济良性增长的重要途径。在农业文化遗产休闲价值的开发上,首先是发展旅游业,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业的产业链关联度高,能够改变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的劣势,将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场地和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发挥各个环节相关联的休闲旅游开发潜力,以此来带动当地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推动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甚至第三产业延伸,为农民带来直接显著的非农产业收益,为农户脱贫致富搭建强有力的平台。农民的收入提高得到保障,又可以进一步增加农业投入,如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创新、生产方式更新等,同时教育投入也得以增加,使农民知识水平和思想素质、科学种植和栽培技术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非农产业反哺农业,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化价值。文化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是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创造的前提[2]。农业文化价值体现在对农村文化资源的重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强化休闲农业开发的创意设计,着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意设计上实现重大提升,以此推动农业与文化、生态、科技、旅游等多方面的融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以及持续竞争力,为加快当地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发挥有效作用。随着农业文化遗产中旅游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无形之中助推着农业的文化功能壮大发展,尤其是使农业中蕴含的农耕文明得到继承,以及地方特色建筑、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美食等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为当地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
1.3 社会价值。从转移剩余劳动力方面来看,我国正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休闲农业的开发,有利于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有助于带动当地农民充分就业,真正地实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对发展和提升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调整结构、惠利民生等方面的集聚功能与平台效用,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及落脚点,例如发展采摘园、农家乐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传统种养殖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使得休闲农业成为大众创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当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2.1 经济价值挖掘。白石大帽山的古茶树为全省古茶覆盖面积最大、茶树最多、茶龄最老的树种,火田镇利用“开漳古镇”优势,依托“火山大帽山茶”这一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盘活“古茶树+生态旅游”模式,打山水牌走生态路,建设总长6.2 km的大帽山古茶树道路,引进总投资5 000万元的火田镇大帽山生态旅游项目,扶持大茂山茶业有限公司,大面积复种古茶树,以“陈将军”古茶树为主打品种,打造生态茶叶种植基地,引入台湾冻顶乌龙等制茶技术,推出高山生态茶,开发有机茶。从茶的文化底蕴、包装设计、茶叶品质入手,加大培育龙头品牌企业扶持力度,多次组织茶企业参加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宣传推介茶叶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
2.2 文化价值挖掘。以白石村为主线的特色乡村旅游,推出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品茗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体验观光路线,以产业优势打造以茶促旅、农旅结合的新模式。依托大帽山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打造底蕴厚、生态佳、配套全的古茶树群落观光园。以古茶文化结合开漳文化为主题,建设千年名贵古茶树群观赏区、野生茶保护区;茶文化及茶产品展览中心,内设茶艺表演区、茶展区,供游客欣赏、学习、体验,探讨和了解茶文化的内容和故事;游客体验茶园设茶采摘体验区和制茶区,让游客亲身体验采茶、杀青、揉捻等制茶过程;茶文化食宿,以鼓励扶持发展农家乐和家庭旅馆,游客吃特色农家美食,品尝茶食如茶饼茶糕茶粿,感受茶主题民宿等。
2.3 社会价值挖掘。一方面,随着农业旅游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的需求突出,提高人才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技研发和推广不断加强,需要组织专家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生产,改造茶园,扩种优质茶,掌握茶叶种植、管理、保护等技术,同时提高茶农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因而从事茶叶专业的农艺师、制茶师、种茶技术人员、制茶技术人员等人才应运而生。古茶树群落观光园的建设让返乡农户有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发展了一批农家乐、采摘园、特色民宿、小超市等到村到户项目。从生态角度看,白石村以生态发展理念开展了新农村环境整治,打造干净优美、充溢着浓浓乡土风情的村容村貌,营造适宜古茶树生长的绿色环境,提高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村民自觉参与环境卫生保护和乡村发展建设,生态乡村游方兴未艾。
3.1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古茶树群落。在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开发过程中,保护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白石村被称为云霄茶树原产地、茶树规模种植发源地的“活化石”,拥有着不可多得的茶树。由农业林业部门及相关环保部门开展统一工作,对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建立信息档案,并对古茶树实行编号、挂牌保护工作。同时,对村民发放保护古茶树的宣传手册,并将此写入村规民约中,向村民宣传古茶树的功用、普及古茶树保护措施等知识,提高村民对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3]。这样才能有利于保护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使得茶园休闲价值可持续发展。
3.2 挖掘茶文化内涵以打造白石古村和云霄古茶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之下,借云霄县开漳圣王文化或是以大帽山古茶树为主题推动打造[4],建设成为一个有着较强旅游开发潜力的美丽乡村,使得“古色游”得以焕发生机。在茶文化内涵的挖掘带动下,不仅在旅游发展方面更上一层楼,同时,还可以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积极选育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来开发有机野生茶产品[5],做具有云霄白石特色、古茶特色的旅游周边产品(茶皂、创意茶包、茶壶等)及农特产品等,将茶文化做活。
3.3 顺应“互联网+”大潮,加强宣传力度。在互联网+日益兴盛发达的时代潮流下,将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遗产休闲价值利用互联网平台渠道宣传开发,打响藏在深山里多年的这一“白石名片”的知名度,让它不仅仅是被当地人所熟知,更要传向外面吸引游客。“名片”既要传出去,而且还要传得赞。当地的新闻媒体媒介要多予以高度宣传来打响名堂,并且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知名公众号来宣传,甚至可以利用当下极火的各大短视频app为宣传渠道,鼓励利用多种模式开展公益性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
3.4 举办乡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立足本县,面向全省,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白石古村及云霄古茶园与茶文化旅游节品牌,推出乡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古茶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结合其特色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诸如依托螺穴圆楼、簸箕楼、横山四方楼、佛峰庙、白石村七星图等,开展传统村落体验。以品牌效应来引客流、聚人气,让游客与古朴自然村落、茶园风貌的零距离接触,增强游客对宜居乡村、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认识,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