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栋,张 丹
(天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北辰区宜兴埠北300402)
当前,非洲猪瘟(African Sween fever,ASF)的防控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但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可有效防控ASF,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公告、方案或通知等涵盖了防范ASF的生物安全每个细节。
具体到养殖环节,养殖者若能充分运用动物传染病流行三环节理论,将理论与养殖实践相结合,就能将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een fever Virus,ASFV)的传入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保护易感猪群的目的。以下是笔者的点滴体会:
传染源(传染来源)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即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1]。ASF的传染源被规定为:“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为主要传染源”[2]。即:猪科的猪(家猪和野猪)、某些种钝缘软蜱是ASF的主要传染源[3],传染源在ASFV的增量、散播中起到了“生产者”和“扩增器”的作用,因此是必需被消灭的。
在国内,ASFV散播风险最大的传染源是潜伏期、临床期、康复期的猪只。ASFV在猪体内的潜伏期被规定为:“ASF潜伏期为5~19天,最长可达21天”[2],意味猪只发病前21天内有向外界排出ASFV的可能。在国内,尚缺乏潜伏期猪只向外排毒时间规律的研究数据,在国外,有证据表明猪只出现症状前48h 甚至72~96h,即可向周边环境中持续或断续排毒[4-5]。从防治角度看,不论所检测到的病毒是源于猪只主动排毒,还是源于病毒复制后脱落的组织[5],只要病毒有感染活性,就意味着存在感染易感猪群的风险;在临床期,病猪体内、分泌物、排泄物中存在高剂量ASFV;在康复期,康复猪仍可持续排毒达30d,而中毒力或低毒力ASFV可在康复猪体内存活超过180d,虽然至今尚无证据表明康复猪可长久携带ASFV[4],但康复猪群可能成为传染源持续排毒的事实值得关注。
在国内,虽然已经发现有特突钝缘蜱、乳突钝缘蜱(即左氏钝缘蜱)和拉合尔钝缘软(硬?)蜱分布,但至今尚未有关于蜱虫感染、传播ASF的调查报告,因此,尽管全球已经发现有9种钝缘软蜱可以传播ASFV,但国内发现的三种蜱能否作为ASFV的“储存-复制”宿主仍有待调查[3],笔者推测当前因此造成ASF流行的风险较低。
在控制ASF流行过程中,针对传染源、传播媒介的管控方式不同,因此有必要认清有些物质属于传播媒介而非传染源范畴,例如:含感染性ASFV的试验用或生产疫苗用细胞系、感染性ASFV污染的疫苗、含感染性ASFV的猪尸体及其组织或产品。而那些可在其中检测到核酸但ASFV已丧失活性的物质,既不是传染源,也不是传播媒介,只能说过去某段时间内曾是含有感染性ASFAV的传播媒介。
动物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分为垂直传播(胎盘传播、经卵传播或经产道传播)和水平传播(直接、间接传播)[1]。ASFV在某些种的钝缘软蜱中存在垂直传播现象,但至今尚未发现其在猪群中垂直传播的证据[4]。在水平传播方式中,ASF的直接传播有猪-蜱传播(蜱的叮咬)、猪-猪传播(如本交、咬架);ASF的间接传播是致其流行的主要方式[2、6],这种传播方式需要媒介物(非生物媒介、生物媒介)作为载体。
在生猪产业链中,ASFV沿“价值链”中媒介物(污染物)快速散播的特点被特别关注,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包括:饲喂餐厨垃圾、散养、猪贩和运输商的机械性携带、恐慌性销售、屠宰环境差及其下游产品分散流通、乡村兽医技术不专业、饲料和药物供应商安全意识差等[5]。在养殖环境中,猪群环境中任何其它生物或器物,都可能被ASFV污染成为媒介物。现将传播ASFV的非生物媒介和生物媒介分述如下:
1.2.1 非生物媒介(媒介物、污染物)
ASFV的重要非生物媒介包括:餐厨剩余物、饲料及其原料、水源、圈舍墙壁、垫料、胎衣和羊水、死胎、病死动物、粪尿、清扫用具、人员衣物等穿戴用品、各类运输车辆、装猪笼、装猪台、舍内气溶胶等。
非生物媒介主要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ASFV。在呼吸道途径中,ASFV的载体包括呼吸道排出物、飞溅的尿液、带有粪便的粉尘,等,所形成的气溶胶可短距离有效传播(有效直径小于2.3m)ASFV,气溶胶内的ASFV衰变(包括物理衰变和生物衰变)与发病猪排毒剂量、气溶胶持续时间及其所含病毒剂量、环境温度和湿度等相关;在消化道传播途径中,粪便和尿液中的ASFV感染活性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尽管病毒粒子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不易失去感染性,但温度越高则其感染性丧失越快,由此所致ASFV在粪(尿)等媒介中保持感染活性的时间有限[5],但粪(尿)污是其重要媒介的事实仍值得关注。
1.2.2 生物媒介
ASFV的生物媒介可分为两种:(1)“储存-复制”方式传播ASFV的生物媒介。国内具有潜在“储存-复制”方式传播ASFV风险的生物媒介包括特突钝缘蜱、乳突钝缘蜱(即左氏钝缘蜱)和拉合尔钝缘软(硬?)蜱。(2)具有机械性传播ASFV风险的生物媒介。包括人类、鼠、蚊、蝇、鸟类(常见有麻雀、乌鸦、喜鹊等)等,在养殖环节,上述生物机械性传播媒介传播ASFV风险不能低估[3]。
必须理智地认识到:ASFV是一种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的致病微生物,与猪只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不会以人的主观意识存在或消失。当前,ASF防控缺乏有效疫苗和特效药物,防范ASF必须在彻底消灭传染源的前提下,提高生物安全防范能力,即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就能降低易感猪群的感染风险。每个猪场都应制定符合实情的防范措施,在养殖环节,应着重考虑措施:
禁止或限制外来人员入内,必须进入时穿戴本场防护衣物;不同生产区人员要尽可能隔离工作、生活;禁止野猪闯入;消杀场内鼠、鸟、蚊、蝇、蜱等生物媒介;降低饲养密度,尤其要考虑改变母猪群的限位状态,每头种猪都要使用单独水嘴、食槽,有条件的可改为大圈饲养;近养殖区域要设立路卡、路障、消毒带、消毒池。
不使用餐厨垃圾作为饲料;不使用含有猪源组织的饲料作为原料;将新购入的玉米尽可能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投入使用。
所使用的操作器具要定期消毒,一猪一器具,尤其免疫、注射过程中要做到一猪一次一针头,剪牙、断尾等器具要随时消毒;胎衣和羊水、病死猪及其排泄物要及时无害化处置,对可能污染的环境、物品要及时清理(洗)和消毒。
规模场要自养种公猪,散养户要使用来源可靠的精液。
如有条件,应将粪(尿)污运送到距离猪场较远的缓冲区堆放,经堆积发酵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置。
本场应尽可能自备运输猪群的车辆、装猪笼、地秤等设施,所有交易活动应在距离生产区较远区域进行,交易区地面事先要铺洒火碱或生石灰消毒带,事后周边设施要清理、消毒;不购入未经检疫的猪群;不论购、销猪只,养殖者要切实确定运输车辆已经彻底清洗、消毒。
准许外人进入场区安装设备(如料线)或建筑施工。
投放消毒药前的彻底清扫、清理、冲洗是保障消毒效果的关键环节,其次才是选择ASFV敏感的药物进行消毒,尤其要注重饮水嘴的清理、消毒或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