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千浩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10)
项目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主线全长54.5km,支线全长4.5km。本项目景观绿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主线工程范围内的景观绿化,主要包括中分带景观设计、路侧边坡绿化设计、全线互通绿化以及房建区绿化设计。
设计思路主要为选取当地适生树种因地制宜的进行绿化设计,并提取当地民俗文化特色产物作为代表制作雕塑小品置于互通及房建区,增强公路标识性。
公路沿线按照周边地形地貌、特色民俗文化,结合公路断面形式进行分段设计,共分成三段打造景观效果。
景观结合环评设计,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再造景观,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
在进行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会遮挡视线,其次要图案简洁,色彩协调,考虑动态与静态,自然与人工,视觉与情感上的问题,确保公路的畅通与行车安全,避免对司乘人员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及视觉上的遮挡、眩光等视觉障碍。
在保证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通过外部形象,展现当地文化,是公路作为景观载体的重要作用。
生态恢复建设中采用本土植物,结合地形地貌,尽量保留原生生态系统,强调种植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周边自然环境的空间过渡关系。
本项目根据道路所处的地域范围、地形地貌、立体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地域特色、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人文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定相应的设计原则,本次设计主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安全性原则、环境保护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生态多样性原则。
S18张掖至康乐段主线全长54.5km,公路沿线按照周边地形地貌、特色民俗文化,结合公路断面形式进行分段设计,共分成三段打造景观效果。
5.1.1 标段一景观设计,标段一长度约30km,沿途主要为基本农田及林业用地。现状公路两侧部分区域种植有白杨林绿带,景色效果明显。经交通专业与景观专业协调沟通,本着因地制宜、生态环保的原则,本项目对现状公路两侧生长较好的白杨树进行保留,将其运用于公路扩建后的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中。
中央分隔带在绿化植物选择方面首先考虑公路安全运行功能,保证防眩遮光效果,达到环保设计标准,注重景观效果的创造。选择的植物品种,应适宜当地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且耐旱、缓生、耐修剪、抗污染的乔灌木。因此,本项目在保留现有白杨树的同时,于中央分隔带两侧各种植1m宽、1.5m高侧柏篱,用作隔离防眩。
公路两侧护坡道(碎落台)则以列植常绿植物云杉为主,底层植草护坡,以植物多样性及季相变化为指导,丰富公路四季景观效果。
5.1.2 标段二景观设计,标段二穿越丹霞旅游花海片区,公路周边遍布四季花田,景观基础较好。本路段中央分隔带宽2~3m,考虑到宽度限制及防眩光需求,通过片植1.5m侧柏篱,隔离炫光。路侧行道树选用新疆杨、云杉等上层树种,与沿线花海叠合,构筑整体景观效果。
5.1.3 标段三景观设计,本标段穿越梨园河谷,设计中主要为突显出S18公路两侧大地景观效果。中央分隔带宽2m,种植侧柏篱,隔离炫光。路侧行道树选用白蜡、火炬树等中小型乔灌木,季相变化明显,绿化效果好,同时对公路周边大地景观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本项目沿线设施主要有黑河收费站、新墩收费站、公路服务区及养护工区,沿线设施是公路服役期人群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公路景观建设中的重要节点。
景观设计与建筑风貌相协调,主要以自然式且有寓意的景观设计手法来表现景观设计的理念。选择大量乡土树种,利用观叶乔木、观花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进行搭配。绿化景观以形成层次丰富,乔、灌、草比例协调,季相变化丰富,结构合理、稳定能自我恢复、自我繁衍的生态植被群落为目标,形成常绿与落叶、点线与色块、绿叶与色叶的有机结合,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自然生态群落。
立交互通是在边坡防护的基础上进行绿化美化,使路域景观更加完整而连续。填方路侧绿化景观设计包括土路肩、边坡平台、护坡道、边沟外侧绿化,挖方路侧绿化景观设计包括碎落台、挖方边坡平台、坡顶及截水沟两侧绿化。植物品种主要选用新疆杨、馒头柳、云杉等,以达到景观效果突出,好存活、管理粗放的目的。
在公路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公路横断面形式、公路特点、功能要求及当地的自然地貌、人文环境等实际情况确定景观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