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雁
(深圳市绿化管理处,广东 深圳 518035)
通过不同形状、大小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会构成不同风格与功能的景观空间格局,能够反映出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异质性以及生态过程。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形成综合自然、生物与社会等多方面不同因素的作用而产生,能够充分反映出植被空间的分布以及动态在环境异质性影响下的基本特征,从而为城市与自然生态保护建设以及城市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深圳市省立绿道规划设计主要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系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绿道。通过绿道将城市道路、滨海堤岸、河滨等线性景观与历史文化资源、森林公园、水库、郊野公园等面域景观做良好的衔接与串联。省立绿道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丰富,以此组成的多样化的森林景观为生态的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改善城市居住条件与环境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绿道网的建设,为人们创设出更多亲近自然的空间,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同时,能够改善城市内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发挥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促进深圳市地区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得到提升,倡导城市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1]。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地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作为我国早期实施对外开放的地区,其经济总量居于全国第四,是我国特大型城市。年平均气温为22.4℃,年平均降雨量1933.3mm,雨量充足,平均年日照时数2120.5小时,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深圳市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复杂的地貌类型,能够为植被提供充分的生存条件。2009年起,广东省落实珠三角绿道网络规划建设,深圳市省立绿道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深圳市区域绿道长约342km,区域绿道2号线长约272km,由东西走向,整体线路中串联了罗田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笔架山公园、羊台山森林公园等地;区域绿道5号线长为70km,途经光明森林公园横坑水库、黄牛湖水库等处,于银湖山郊野公园与区域绿道2号线相接[2]。
深圳市省立绿道网分为6个区段,分别为2号线的宝安段、5号线光明段、2号线龙岗——罗湖段、2号线特区段、2号线龙岗段、2号线盐田段,以自然林、人工林、果园为主要植被景观类型,其景观指数结果体现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的特征。根据研究区域的不同特点,选取主要包括景观类型面积比、平均斑块面积比、斑块形状及密度、连接度等生态意义简单明确、变化规律明显的景观格局指数来进行景观指数的计算,从而反映出绿道植被景观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
由于深圳市的城市化水平较高,其绿道缓冲区内的景观类型主要为植被景观与建设用地,没有过多的农田分布。其中,建设用地的占比高达21.10%,是三者中占比最多的类型。绿道途经宝安沙井、福田、横岗、龙华等地区都是城市化比率较高的区域;而在植被覆盖地中主要包括自然林、人工林、果园以及部分园林绿地,其中自然林主要分布于银湖、梧桐山、塘朗山等地,在植被覆盖地中占有17.30%的比例。人工林主要以桉树与相思树为主,占据12.86%,在凤凰山、银湖等地均有分布。除此之外,果园的植被类型主要是荔枝林,分布于宝安到梧桐山的绿道沿线,在植被覆盖地中占16.51%;从斑块密度来讲,自然林斑块的斑块数量较少,平均斑块面积在三者中最大,有较高的连接度;而建筑用地以大型斑块为主,密度最高,有着较为复杂的斑块形状,而连接指数则比植被景观要低。在绿道两侧以城镇为中心,延伸至植被覆盖地,从而形成相较复杂的格局;相对来说,人工林的斑块要更加细小,斑块的形状复杂。
深圳市省立绿道植被景观的构成有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在3种主要景观类型中,自然林主要分布于龙岗、大鹏与盐田段,分布于盐田段的自然林面积高达958.7hm2,其面积最大;人工林在不同的区段均有分布,主要以宝安段与大鹏、龙岗等处分布较多;果林主要分布于光明段到特区段沿线。综合来看,不同区段间植被景观类型的分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例如,盐田段的植被景观以自然林为主,果园与人工林的分布较少;而在宝安段与龙岗——罗湖地段,人工林与果园的分布居多,自然林相对较少;而从宝安区到福田区段的城市化建设较高,植被的人为干扰程度较大,因此,其景观分布主要以人工林和种植果园为主。由此可见,各个区段植被景观构成所形成的空间差异性,直观地反映出省立绿道植被景观的特征。
省立绿道各区段的植被景观斑块特征也有着不同的差异性,相对而言,果园与人工林的斑块面积要小于自然林的斑块面积,形状也较为复杂,有着较高的破碎化程度,而果园的斑块还要比人工林更加复杂。盐田区段各植被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不高,且斑块的形状较为单一,从连接度的方面来说,自然林与人工林斑块有着较高的连接度,果园斑块的连接度最低。由此可见,这一区段受到的认为干扰比较严重;特区段的各类型植被景观指数较为平均,而龙岗——罗湖段由于是新开发地区,因开发建设的原因,受人为干扰较大,植被景观斑块连接度则最低,斑块景观格局也相对复杂。
深圳市省立绿道于2013年建成,省立绿道较成熟,运营机制也相对健全,能够为市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充分的保障。通过分析数据,深圳市省立绿道有着较高的使用率,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主,绿道的使用率高达92%。由于深圳城市化进程发展较为迅速,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大量的植被景观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人为干扰,大面积的建筑用地延展于植被景观的斑块中,使植被景观斑块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斑块的形状越发复杂,破碎化严重,对绿道沿线生态节点的保护产生影响,而道路则使栖息地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度提升。由此可见,绿道周围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对植被景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在省立绿道景观不同区段的边缘地带发现少量的濒危植物种类,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省立绿道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特性以及绿道沿线城市化进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绿道景观的生态保护、人们休闲锻炼的双方面功能。对此,深圳市采取有效的规划技术措施,对东部自然植被群落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自然植被群落结构做出调整与改善,从而促进植被朝顶级群落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