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琦
(淮安市大运河绿地管理服务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广大居民不仅要求现代建筑要有安全保障,还要求建筑有设计感和艺术感,在这种情况下,风景园林设计成为建筑设计的必要环节。风景园林设计如今炙手可热,其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能为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增添光彩,使得人们在环境优美、绿植众多的舒适条件下生活、工作。纵观整个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地形条件是其展开的依托,植物的构成是整个设计的“生命活力”,流动的水体使得整个建筑设计更加灵动,不再呆板无味。总之,地形、植物与水体三者协调配合,才能为居民打造出优美又充满魅力的居住风景,三者缺一不可。
地形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园林设计也有较大限制。因为地形是难以重塑的,不像水体、植物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地形的应用需要注意2点:
地形是难以塑造和更改的,如果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方案与地形不能协调,就会使得两者格格不入,不具备协调美与和谐美,更不能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建筑设计与地形不能有机结合时,还可能导致交通阻塞,建筑设计不能为了追求建筑之美而损害当地的利益,阻碍当地的交通或者污染当地环境,破坏当地传统民俗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前,应勘测当地的地形、土质、土地承载力以及自然环境等要素。将风景园林设计纳入整个环境中,才能相得益彰,否则只会使得风景园林设计十分突兀,不能实现自然环境与设计之间的完美结合。
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要符合人们的审美,给人以视觉冲击,使人眼前一亮。因此,视觉角度对于建筑设计的整体轮廓、整体美感来说至关重要。在具体设计中,如果地形的尺度大于建筑,就会自然形成以地形为背景的图底关系,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如果地形以及建筑物之间的尺度非常接近时,才具有天人合一,自然与建筑融合之美。
植物景观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其既能使得建筑设计充满自然美,也能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目前,人们更加青睐绿化好、植被多的居住环境。所以,建筑师必须重视植物景观的运用,使得人工景观与自然绿植的质量都得到保障。定期修剪,做好绿植养护,形成具有美感的植物造景。植物造景除了要有美感,还要注重色彩的运用。许多风景园林设计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只利用了绿色植物做点缀,缺乏色彩的搭配。除了绿色的乔木、灌木,还可以适当种植部分花卉植物,使得风景园林更加多姿多彩、芳香四溢。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把握好每种植物的季节特性。有些植物四季常青,有些树木春夏绿意盎然,秋季落叶金黄,冬季又只剩躯干,这类植物在每个季节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居民也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在不同季节欣赏不同的风景,效果甚佳。种植植物的选择也要契合当地实际,不能使得植物水土不服,同时,还要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西藏地区的居民忌讳在家种植格桑花,将格桑花设计在建筑周边,必然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与不适。
我国久负盛名的古代建筑往往都建在“上风上水”的地方,往往上游的水十分清澈干净,所以,适宜居住。到了现代同样如此,有水体的地方往往成为炙手可热的居住圈。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特性,使得水体可以调节地区小气候,建筑周边有水体可以使住宅环境更加湿润和宜居。同时,水又兼具流动性与可塑性,这就给了设计师无限的想象空间。具体来说,水体的应用包括3个方面:
大范围的水域管理和维护难度较大,如垃圾难清理,更换水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建筑区内最好利用小型水体美化环境。小型水体的维护难度低,更换水体相对简单。
建筑周围不宜设计大型喷泉,其占地面积大,耗费的能量过多,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可建设小型或中小型喷泉,采用新颖的设计形式,辅以灯光与音乐,使得喷泉景观设计呈现出完美的形态。
目前,建筑设计中的虚景设计主要是利用流沙、野草来模仿水体,使得建筑设计中出现多处动态景观,增强了景观的灵动性。虚景设计也能避免出现水体变质、变味的情况。
建筑设计师、规划师必须重视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工作,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貌、水文、气候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契合当地的地形、植被以及水文情况,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文化,使得居民建筑能够美化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兼具审美美感,符合建筑美学,为居民带来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得人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生活,感受建筑之美、风景之美、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