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观光型道路景观个性营造

2019-01-06 18:20刘丽丽
现代园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观光海绵绿化

刘丽丽 李 龙 杨 藤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青岛分院,山东 青岛 266101)

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是区域及城市重要的联系纽带,其景观的个性特征也是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景区内的主要观光道路则是展示景区文化及特色的第一窗口,是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因此,如何利用道路有限的景观空间展现区域及城市特色是观光道路景观设计和建设时应思考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雨洪矛盾尖锐等问题,道路景观需要倡导生态绿色设计。

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道路的景观功能探讨

1.1 生态文明建设及海绵城市理念的时代背景

为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国家先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海绵城市等政策措施。而道路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高达25%~40%,其大面积的不透水下垫面以及趋于退化的绿地空间使其成为城市中雨洪矛盾、生态系统退化最为尖锐的城市空间之一。道路的景观空间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承担了更多的生态功能,不再是简单的道路绿化,还需提升景观层次、丰富绿化多样性、完善生态系统,增强个性特征,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1.2 景观视角下的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常规的城市道路分类更注重道路的等级及使用功能,而对于道路景观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完全在道路的使用空间之外。基于景观视角的道路功能分类应综合道路的职能、两侧用地性质、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等因素。按照景观道路的影响因素,可以将道路划分为交通通达型、旅游观光型、居民生活型、景观休闲型。交通通达型更注重道路的交通职能,道路景观空间主要以绿化种植为主;居民生活型及景观休闲型更注重居民的生活需求及使用功能,道路的景观空间主要以休闲场地、休闲设施为主,绿化种植为辅;而旅游观光型道路则具有形象展示或旅游休闲职能,应注重历史文化及地域特色的表达,既要注重观赏性,也要注重旅游者实际使用的便利性。

1.3 观光型道路的景观个性

近年来,各大景区为应对逐年递增的游人数量,对景区观光道路的建设力度也随之加大。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道路景观雷同、主题不鲜明,无法体现景区的核心价值及特色的现象。景区观光路的景观个性与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及景区的文化特征、核心景观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地域、景区的道路应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从而成为景区的重要窗口及标志,如杭州西湖的苏堤、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都有其独特的景观个性,并因此成为景区的地标性景点为游人所知,与景区形成了良性互动。

2 观光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2.1 现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道路景观设计缺乏设计理念及特色,彼此雷同,模式照搬,缺乏可识别性,忽略了人的感受,在道路上行驶如同行驶在城市的巨型迷宫之中。

2.1.2 重交通、轻观赏。道路的交通功能一直是其最主要的职能。然而,这种传统的观念意识一直阻挠着道路景观的发展步伐,重交通、轻观赏现象一直存在,道路的观赏性、舒适性有待提高。

2.1.3 绿化多样性差。如今,道路绿化设计似乎已经形成统一的模式标准,无论是绿化基调还是苗木品种,都趋向雷同,而且同一条道路也出现了相同的种植模式反复重复的现象。道路绿化缺乏多样性、美观性、生态稳定性。

2.2 设计原则

2.2.1 生态化原则。观光道路绿化不仅要从其降噪、减尘、改善小气候等功能性上出发,考虑环境功效。更应尊重现状,丰富苗木种类,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模式进行绿化栽植,完善道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构成道路绿色带状生态系统。

2.2.2 场所化原则。遵循场所精神,尊重地域文化,注重保护和体现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传统特色,实现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文化记忆。同时融入新的设计内容及构思,探索具有当地场所精神的道路景观。

2.2.3 与时俱进原则。积极倡导、执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在观光道路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理念及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并配合城市建设的其他内容,使其形成全区域的生态系统及海绵城市系统。

2.2.4 人的参与原则。人是道路空间的使用者,是设计的主体,因此,道路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注重道路景观的实用性、观赏性,还应体现一定的人文情怀,建设科学、宜人的道路景观。

2.3 设计方法

2.3.1 文化提炼。汲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并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一条设计主线及设计理念,使其贯穿整个道路设计中,传承地域文脉。

2.3.2 个性注入。通过文化提炼,设计具有文化理念的景观构筑物等融入到道路绿化中,并在主要的路段及重要节点位置,打造特色景观节点。打破传统道路绿化中反复重叠的种植模式的同时,构建一路一景。

2.3.3 多元发展。道路动态景观强调丰富多变的绿化空间,通过不同品种、姿态、色彩、高矮植物搭配丰富的立面效果。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将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与微地形结合,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多元道路景观空间。

3 基于生态理念的观光道路景观案例

3.1 项目概况

少海北路景观提升工程位于胶州市少海国际省级旅游度假区北湖片区内,作为北湖片区主要的环湖道路,不仅承载了景区内的主要交通功能,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游览观光功能。如何在兼顾交通、通行等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景区功能、加强道路空间景观效果、提高景区的整体形象,是设计需要解决的的主要问题。

3.2 现状条件

少海北路包含双向行道树绿带、人非隔离带、及路侧绿化带,基础条件较好,但景观效果较差,道路景观以绿化为主,而且树种搭配杂乱、缺乏层次且部分树种选择不适宜本地盐碱化的土壤环境,长势较差。

3.3 适宜的景观定位

通过沿线景观绿化提升,结合生态理念,将少海北路打造成以旅游观光为主的特色樱花大道及环湖景观大道。

3.4 景观提升策略

3.4.1 植物营造。首先利用樱花的特殊观赏性、稀缺性,打造一条以樱花为行道树的樱花大道。并在路侧绿化带中配合种植多种类樱花,完善品种、延长观赏期。其次,利用月季观赏期长、花色丰富艳丽等特点,沿线在隔离带中设置铁丝围网,种植藤蔓月季,丰富整体层次的基础上,弥补樱花枯花期的道路景观效果。

植物搭配注重常绿与落叶、乔、灌、草等的结合,选用乡土树为基调树种,搭配观叶、观花植物,营造色彩丰富、季相分明、高低错落、林冠线连续、舒展的绿色生态空间。

3.4.2 节点构建。提取胶州特色文化资源——渔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红色文化并结合道路周边用地情况,在重要路段营造特色节点。

运河一路节点结合周边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红色”景观柱林,高低错落、有序排列,代表红色革命的艰辛坎坷,并与下凹式绿地结合,形成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雨景空间;在沿路一侧绿化带内,结合绿化空间设计具有滨水特色的的元素空间,如波浪形空间,卵石、砂石等自然元素,以及渔文化特有的特色船只,以此来打造特色的滨水绿化空间;利用路侧绿化带及行道树绿带两侧空间,在人行道上方构建“绿色时空隧道”——特色景观廊架,两侧种植藤蔓月季、凌霄、紫藤等攀爬类植物,在人行道上方形成绿色的通行空间,遮荫避暑的同时可形成特色的节点构筑物,给行人一种光阴穿梭的空间感受。

3.4.3 海绵设施应用。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海绵潜力巨大,绿地不仅可以滞留、下渗绿地上80%以上的降雨,避免道路积水情况,而且通过植物的吸收、泥土中微生物的降解,可以去除雨水中的各种污染物。

项目中结合可用的道路、绿地空间,根据海绵城市相关理念,构建了一系列由雨水分散式源头、路径、末端组成的雨水收集净化流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绵系统。

雨水从路面汇集,由开口路缘石流经行道树绿带中的地被,并汇向其中的植草沟;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雨水则通过开口路缘石以及坡度的引导,汇集至路侧绿化带中的下凹式绿地中,这便构成了一个小而又完整的海绵道路基本单元。海绵道路的总体系统即是这些不同级别的基本单元不断重复、链接的结果,如此模式层层递进,将最终形成整个城市海绵道路乃至海绵城市的网络系统。

3.5 案例总结

上述案例以道路观光功能为前提,从道路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周边空间环境、时事政策环境等方面出发,汲取当地人文特色、植物特色、生态理念,分别形成以文化特色为理念、以植物特色为主线、以生态特色为策略的景观体系,并不断探索人的使用、参与感受,实现以人为本,构建了具有地域属性、文化记忆的独特道路绿地空间。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私家车量的与日俱增,景区观光道路的建设与人们的联系愈发紧密,观光道路的景观个性也因此得以重视,以期对观光路的景观个性营造有益。

猜你喜欢
观光海绵绿化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朱屺瞻《绿化都市》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海绵是植物吗?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荡秋千
坐小火车去观光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