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凯明,宋海霞
(阳光学院设计学院,福建福州 350015)
艺术人才应主动引领社会艺术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不应只是适应社会。培养应用型的艺术类人才时时代赋予的职责。这要求高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需要突出实践性、艺术性以及创新的特征,注重能力培养的协调发展,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以引导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强化为目标。在市场需求量大的情况下,艺术类专业只有不断地对教学模式创新,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来源于理论,只有在学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提升对学科的认知。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艺术专业的学生都相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又需要基于实践中的练就。例如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设计制作或者绘画创作,音乐专业的学生要进行音乐表演或者音乐创作,舞蹈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创造性表演,这些都体现了艺术人才创造性,专业技能强的特点。因此,在艺术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多开设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平台,进行专业实训实操。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做到艺术与实践结合,最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实践活动的创新基础和应用作用培养是艺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创新方面要教育创新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新型创新模式。扩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和教师的教育培训范畴,积极加入实践活动的创新模式。发挥创新的最大效果,增强培养工作能力相对缺乏的创新性社会实践范畴,关于艺术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强岗位能力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能力。切实落实、实践教学、实践创新、实践活动的模式体系,加大关于创新性应用型高校艺术人才的高素质培养。教育事业是全社会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的建设体系是现代化社会创新的主要矛盾,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增项学术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相互结合。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的整体素质,增长学生实干效果是为中国伟大复兴建设的重要贡献。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一二三课堂的相互融通,有利于进一步将社会实践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对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阳光学院艺术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清晰的建设思路与完善的创新方法,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坚持以实践知识为起点,构建“专业+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师生”、“学校+乡村+项目”等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们的职业技能、团队意识和就业能力在过程中得到快速提升。在传统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创业和创造即“三创”培养计划,打造与行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养成体系。通过层级化、多元化的专业实践平台,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且紧贴前沿的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注重结合当下国家发展热点,教学环节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接助推动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平台,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具有完备人格、宽厚基础、创新精神及竞争优势,能在美术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教学、设计、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我校师生多次参与地方政府的委托项目,服务乡村振兴,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积极服务乡村文化艺术建设。紧紧围绕“夯实基础、一专多能、适应社会、重在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引入“项目引导教学”、“以赛代练”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以社会实践和模拟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将实践教学与师生体察社情民情结合起来,利用实践教学培育师生家国情怀,增强师生关心体察和服务社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与服务乡村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第二课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具体特殊的才能培训,学生在第二课的思想症结上面要首先思考到第一和第二课的基础设施的独特优势。在思想上观念上要摒弃第一及第二课之间的距离差距,实践操作层面紧贴合理规划课题计划和、培养计划以及培育方案的扩展建设。建设特殊培养条件的学分替代政策,扩展实施教育实践在校园文化中的和谐因素,构建稳定和谐有思想有目标的文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培育不仅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宣传,对于自我院校的提升和国家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乡村振兴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是建设构建第一和第二课堂人才的基础因素。两个课堂的高校建设在“两张皮”的症结上面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也挥霍了教育资源。这使得高校人才的计划无法有效的按照计划意图实施,导致无法培养有效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问题。在高校的教师团队的考核和测评问题上,要切实落实教学测评、考核制度及教师管理的基础团队问题上严抓严管。加强教师与学生和课堂之间的沟通桥梁,优化教师团队就是为学校的血液里输出优质的血小板,也是代表能否培养出优质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关键问题。
乡村高素质人才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系,高校的课堂体系建设是要在学分制和已经在他校推广的有效政策学习到自我建设的体系上,要从宏观和微观上提升教师和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及科学化管理水平的扩展体系。
将指导乡村振兴工作的课堂教师队伍得专业性和高素质相结合,逐步提高建设性改进。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的高校建设素质体系,摸索符合现代化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第二课的管理规律。切实推行实施学分毕业制度的特点和调研的科学论证,第二课堂的学分绩点要根据年级特点的不同来切实推行学分模块划分、申请和认证体系、考核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教学评价更加科学有效。
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特别是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上,除了科学化设置的教育教学模块还要培养高质量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离不开正规化的专业化和志华素质体现建设的高校教育队伍的扩展。关于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国画中各大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不难看出,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体系才可以培养出双高体系的大学生。高校的建设保障和第二课堂的师资队伍的激励措施是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优奖励、晋升和工作认定的方式是对校内师资共建和专职于兼职相互结合的专业教师团学习的工作人员互补等方法。
阳光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寻“乡土”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课程不局限于校内课堂,致力于打造高校与实践平台的交互式课堂,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实现乡村振兴,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地点的实践,结合艺术专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扎根生活、深入基层在实践过程中开展多元化社会服务形式,这是艺术实践技能的第二课堂拓展体系。
第二堂课的建设是第一堂体系建设的整体提升,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加强和乡村服务振兴增加了广阔空间。
在第二堂课的素质建设中要比第一堂课有有效的延伸以及补充扩展,加深了课堂知识和实践理论的理解运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不仅刻度了第一堂课的知识滞后的主要矛盾外,还体现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整合知识的基础理论是反馈实践主要理论,整理学习完成了知情意行这一过程的认知行为,进而完善了整体知识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是第二课堂的具体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也提升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理论知识要与社会实践之间紧密贴合,主要侧重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自我体验感的增加。通过社会的实践培养不仅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学生自我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的推广振兴乡村,助推乡村发展,充分地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面貌。学生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能找到创新实践的方向,推动美丽乡村发展。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塑造青年学生精神高地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艺术系专业优势,拓宽思政教育第一课堂,持续多年深入开展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实践工作,服务社会,奉献基层,强化了实践育人渗透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根据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大中学生暑期实践制度,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服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育人系列论述中也强调要
指引当代青年要“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指引大学生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正常成长方向。同时引导学生要在公益实践中成长。必须使课堂教学与现场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服务乡村振兴的暑期社会实践是打通教学与学习实践的大平台,让学生在学好原理和理论之后必须再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实操。通过结合课堂所教授的和社会实践所做的,使得整个教学环节充满活动和动力。当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任务时,他们会知道已发生了什么,所出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们开始发现他们的知识不够用了。他们努力将他们所学的一点知识用在实践中,然后,他们就成为非常谦虚好学的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时代,为了大力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乡村建设人才,主们要大力推进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髙度重重视理论教学与乡村社会实地实习实践的高度有相结合。以赴屏南广场舞开发与培训项目与北乾村墙绘策划与指导项目为例,实践队学生为将舞蹈与果蔬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场景、服装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学习各地广场舞表演艺术并将其与仕洋村当地果蔬文化特色相结合,之后进行广场舞舞蹈的艺术编排,通过不断地练习动作,调整队型,最终打造出一支以“果蔬文化”为主题的舞蹈队,将其发展成当地旅游特色看点将舞蹈与果蔬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学生不断创新,尝试了在田边进行舞蹈视频的拍摄,并用当地新鲜果蔬进行舞台布景,把“果蔬文化”的主题与舞蹈艺术在场景、服装等方面的点缀有机结合,让舞蹈具有当地特色,打造了一支属于仕洋村的舞蹈队。而北乾村墙绘策划与指导项目实践队,通过专业绘画将北墘的传统文化全部印跃于墙上这次我们的漫画墙项目,这幅壁画浓缩了北墘黄酒文化的精华,为北墘村又添加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标志,只要有游客来到北墘都能够通过这幅壁画感受到北墘的黄酒文化底蕴,实践队的作品却最直接最实在的为整个村子带来了很重要的意义。为整个村子的文化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变化,这是我们整个队伍的一个项目。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实践是进步的起点,更是成长的试金石。当代大学生们在参与筑梦支教、积极服务他人、无私奉献社会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能力、磨练着自己的意志、荡涤着自己的心灵。以阳光学院艺术系赴屏南县富竹村“阳光·筑梦”支教项目为例,将艺术走进校园,美育传入万家。音乐支教组成员所制定的合唱训练课程将自己的专业融入当地戏曲音乐元素,极具当地民俗特色。支教过程中,能根据支教对象的音乐素养层次分层梯度教学。支教课程所安排音乐素养课程,如节奏,节拍,音准训练等都是大学所教授过的课程,到达学以致用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能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对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广场舞支教组则根据教授对象不同年龄层的肢体协调性量身编创舞蹈动作。街舞支教组对上课学生进行形体矫正训练,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教授较为简单轻松的流行舞蹈,将舞蹈动作和动感的音乐结合,用短时间让小朋友们感受到街舞的活力四射。每项支教项目都很好地体现艺术专业学生深度将理论与技能在实践中的融会贯通。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了对基础知识掌握、思维方式、实践能力,能娴熟运用专业特长解决专业实践领域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实践创新能力。
以阳光学院“筑梦红色之旅”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阳光学院助力屏南仕洋村果蔬文化小镇建设为例,运用“阳光模式”照耀乡村技术、文化、智力之光。通过“以果蔬文化为特色乡土文化,果蔬文化旅游开发为发展途径,创建果蔬文化特色小镇为发展目标”的仕洋村发展战略,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在阳光学院与屏南县人民政府开展政校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上探讨了如何把美术学专业带入当地的建设,结合当地需要和美术学科的设置,建立基地。现有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对接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美术学专业学生正借助此次社会实践平台来检验专业水准。通过实地测量画墙,结合仕洋村的特色果蔬,运用专业知识设计、制作画稿,突出显示、宣传仕洋果蔬文化。绘制完成了代表仕洋果蔬特色故事的漫画墙。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果蔬文化漫画墙,成为了仕洋村的果蔬文化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投身社会实践,不仅专业技能在实践平台中得以发挥运用,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在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扩大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提高乡村“造血”的功能,推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为建设新福建贡献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