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虎军
(甘肃省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748100)
翻胃吐草是牛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弱,致使胃不受纳,故翻胃吐草。多发生于老弱牛。
主要是因饲养管理不善,精料过多,或喂霉变草料引起慢性中毒,使胃内郁热,升降失职。脾不健运,完谷不化;或过饮冷水,使脾冷胃衰,胃寒火弱,不能化导纳食,少食纳呆,排便带水,草料吞下反而吐出;或夜露风霜,阴雨苦淋,外感风寒,寒伤脾胃,使脾胃虚弱,胃的受纳功能降低,胃气上逆,翻胃吐草。
病牛精神不振,头低耳耷,被毛逆立、无光泽,食欲下降,反刍减少,日渐消瘦。腰脊板硬,动则出汗或鼻汗不成珠。口流清涎,出现吐草,有的食后即吐,有的边食边吐,吐后又食,有的吐出物酸臭;有的粪渣粗大或溏泻,耳根温热,粪球干小,尿色黄,口色红。
因患病原因不一,临床上有各种类型,如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胃热反逆等。
2.1 寒邪犯胃 病初牛反刍时吐出草渣,带有少量稀水。病重时吐草较多,尤其是夜间更甚。食欲逐渐减少,精神倦息,耳耷头低,行走缓慢,肷吊毛焦,逐渐消瘦。后期有时排出粗糙稀粪,鼻、眼浮肿,口色淡白,脉象迟细。
2.2 脾胃虚寒 病牛身体消瘦,脾胃虚弱,精神沉郁,行走缓慢,经常伸颈弓背,食后不久吐草,久吐伤气,累及胃阴亦虚,脾虚运化失职,鼻、眼浮肿,排粗糙稀粪,口色淡白带黄,脉沉细。
2.3 胃热返逆 食欲不振,反刍减少,有时吐草,气味酸臭,口内亦有恶臭难闻气味,鼻干无汗,口渴喜饮,但饮后随即吐水,并夹有草渣。口色潮红,舌津黏稠,舌苔黄腻。
翻胃吐草有时呕吐动作强劲,食糜自食道中冲出,往往会有稍粗的草渣阻塞于鼻孔或后鼻道,引起严重的化脓及坏死性炎症。
本病根据病史和病状,如口流清涎,食后吐草,吐出草星圆团状,鼻、眼浮肿,身瘦体弱,口色淡白等,即可确诊。临诊应与误食毒物呕吐者区别。误食毒物呕吐者,多突然发病,吐势急迫,口、眼亦红或略带黄色,病势危急。
改善饲养管理,饲料应营养全面,保持粗精比例平衡,不能喂精料过多。同时注意牛舍清洁卫生,要保持牛舍冬温夏凉、通风良好,及时更换垫草,清除粪尿。
临床上牛反胃吐草的表现,病因不同,症状不一,治疗时要辨证施治。
5.1 湿热吐草验方
5.1.1 天花粉45g,陈皮30g,竹茹50g(姜汁炒),吴茱萸25g,半夏25g,芦苇根40g,黄连30g,枇杷叶50g,山楂30g,滑石30g,甘草15g,白藓皮、麦冬各30g,滑石40g,甘草15g,石膏40g,牡丹皮30g,水煎内服。适用于湿热吐草。
5.1.2 天门冬30g,茵陈40g,石斛30g,竹茹50g,麦门冬30g,黄柏30g,佩兰30g,陈皮30g,枇杷叶40g,苍术30g,藿香30g,神曲30g,焦山楂30g,麦芽30g,栀子30g,石膏50g,甘草10g,水煎内服。适用于湿热吐草。
5.1.3 鲜淡竹叶120g,鲜竹茹120g,灶心土250g,水煎内服。适用于胃热吐草。
5.2 胃寒吐草验方
5.2.1 大叶柳树枝炭100g,黄葱120g,干姜24g,黄酒1200 毫升,将葱、姜捣烂,柳枝炭研末,开水冲调,一次内服。适用于胃寒吐草。
5.2.2 生姜120g,白酒120 毫升,炮大枣120g,捣烂混合,冲水内服。
5.2.3 旋覆花40g,党参30g,生姜40g,大枣30g,代赭石40g,荜拔25g,胡椒25g,白术25g,炙甘草20g,苏梗32g,生姜32g,旋覆花另包,代赭石研末,水煎内服。
5.2.4 大茴香30g,木香30g,丁香20g,白术25g,小茴香30g,陈皮30g,槟榔25g,砂仁15g,益智仁25g,白豆蔻15g,枳壳30g,桔梗30g,甘草6g,金竹茹为引,水煎内服。
5.2.5 肉豆蔻15g,升麻30g,陈皮30g,半夏30g,白芷30g,藿香40g,枳壳30g,桔梗30g,茴香30g,山楂30g,白豆蔻15g,砂仁15g,麻黄15g,木香30g,柴胡30g,生姜40g,鲜竹茹为引,水煎内服。
5.2.6 煨姜60g,陈皮30g,半夏30g,丁香30g,香附20g,白芷40g,枳壳40g,厚朴40g,羌活30g,防风30g,广藿香30g,砂仁15g,鲜竹茹为引,水煎内服。第二剂加草豆蔻,去香附、厚朴。
5.3 其他原因引起的吐草验方
5.3.1 熟地70g,山药40g,当归70g,牛膝100g,玄参40g,车前子15g,水煎内服。每天1 剂,连服5~10 剂。适用于肾水不足吐草。
5.3.2 肉桂21g,附子9g,熟地60g,山茱黄40g,水煎内服。每天1 剂,连服4 剂。适用于肾寒引起吐食。
5.3.3 柴胡15g,白芍45g,茯神45g,白术15g,当归25g,陈皮10g,甘草10g,水煎内服,连服1~2剂。适用于郁气伤肝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