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英
(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吉林长春 130000)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食品包装问题则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本文研究了食品包装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不同食品包装材料具有不同卫生指标,涉及卫生指标的主要有重金属、蒸发残渣、锑、脱色等,会导致食品包装袋卫生不合格的指标称为蒸发残渣指标[1,2]。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某次抽样调查,发现送检的26 种食品包装样品中有11 种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合格率低于60%。其中,不合格指标主要为乙酸和蒸发残渣2 项指标超标[3]。
热封性能、抗压性、透气性(阻隔性能)等机械性能都是食品包装材料的必备性能。其中,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阻隔性能以及机械性能等不合格的现象较为普遍[4,5]。上述物理机械性能无法满足食品包装的需求,通常会对所包装食品的保存时间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对于液体奶来说,若是包装材料阻隔性较差,会影响液体奶的保质期;又如,若蔬菜保鲜膜缺乏足够的透气性,会影响蔬菜的新鲜程度等[6,7]。
由于食品包装袋的印刷油墨中包含甲苯和二甲苯等有害物质,其会在适当温度条件下向包装食品进行扩散;同时,这种情况需要在适当环境条件下才会发生,从而对食品安全产生不良影响[8,9]。其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等因素,且该情况的发生速度较慢,且无明显现象,消费者通常难以及时发现,导致残留物超标迁移的危害进一步加重[10,11]。现如今,人们在对带有食品包装的食品进行微波和蒸煮时,也很有可能发生有害物质的迁移,从而引发食品安全隐患,不利于人体健康[12.13]。
许多面包、奶制品等通常以纸质的袋、盒、箱等形式进行包装,其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纸类包装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14]。比如,纸类包装所应用的漂白剂、着色剂等通常含有甲醛、荧光物等辅助材料,其长时间与食物接触会影响食品质量[15]。
塑料通常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质量轻、成本低、形状多样化等优势,在食品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16],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塑料类包装本身已经不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但其仍然可能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主要是由于塑料残留单体,热稳定剂、润滑剂、着色剂等添加剂对食品造成的污染,以及塑料包装食品加热后塑料包装释放的物质对食品造成的危害[17,18]。
玻璃属于惰性材料,其通常不会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然而,烧制玻璃材料时会添加着色剂以防止光线影响食品质量,因此,也存在安全问题;同时,玻璃类包装制品应用的软化剂中含有砷化物,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玻璃类包装也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19]。应当避免使用含有可溶出金属添加物、坤化物软化剂等的玻璃类包装制品进行食品包装,从而提高食品安全性。
金属类包装的优势在于低污染、易处理和易回收等[20]。当下市场上应用较为普遍的金属类包装包含铁和铝等主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部分金属类包装的应用仍然需要加以重视[21]。
加强食品包装安全的检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包装的检测过程主要包含选择典型样品、选择适当食品模型、选择合适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接触时间因素)、选择合适暴露、检测暴露量、分析包装的安全性等6 个步骤[22]。一般情况下,食品包装检测对象包括邻苯二甲酸酯、甲苯二胺、溶剂残留量等物质[23]。在此以纸质包装为例,对其检测所应用的液相色谱法、放射化学法、气相色谱法及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分析[24,25]。
液相色谱法是将液体作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送的方式通过色谱柱,对纸质包装材料中含有的有机物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分析快、应用广泛的特点。
放射化学法是通过对无机物迁移进行检测的方法。比如,在检测包装食品再生纸中铁、锌的迁移情况时,发现浓度处于检出限值的边缘。分析检测结果,可知上述2 种元素极限迁移量分为达到2.6 mg、4.8 mg,并随着纸质包装迁移至食品中。放射化学法还能检测包装再生纸内部有机物食品迁移现象,60 多种被检测元素中只有铁、锌迁移至食品中,并且迁移量较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气相色谱法是将气体作为流动相,对纸类食品包装材质中硬脂酸甲酯、二苯甲酮、五氯苯酚等添加剂的存在及其含量进行检测。该方法能够将样品中结构复杂、性质相似的同分异构体进行区分,并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应用广泛。
原子吸收光谱法属于定量测量,其是通过气态状态对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向紫外线与可见光范畴中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进行测量的方法。该法在无机元素的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食品包装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具有较大优势。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性,需要政府对食品包装检测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加强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力度,加强对食品包装安全检测技术的资金投入和研究开发,从而有效保证食品安全,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