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晓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43000)
泄泻是排粪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粪如水的症证。因常有肠呜腹痛,故又称为腹泻、拉稀,现代兽医学称胃肠卡他。
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及大小肠。但其他脏腑疾患,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常见的原因主要有过食或偷食饲料,使脾胃负担过重,伤害脾胃,运化失常,水谷并走大肠,混杂而下,成为伤食泻;饲养不良,时饱时饥,脾胃受损,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成为脾虚泻;采食冰冷的饲料,急饮冷水,寒湿之邪积于脾胃,而发生冷泻;暑热炎天,饲喂霉败饲料,渴饮污浊脏水,湿热之邪随之侵犯,郁结脾胃,发生热泻。
大便稀薄,排粪次数增加,在尾及肛门阶近粘有稀粪,为其主症。兼见腹满少食,舌苔厚腻,粪稀粘稠,多为伤食泻;体瘦毛焦,神倦少食,口色淡白,粪稀而气味不腥,多为脾虚泻;肠鸣腹痛,肢寒耳冷,恶寒颤抖,多为冷泻;泻粪如浆,赤浊腥臭,拱嘴干燥,口渴喜饮,多为热泻。
3.1 山楂20g、六曲20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0g,共为末,开水冲调,侯温灌服。
3.2 炙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各20g,炙甘草、升麻、柴胡各10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3.3 茯苓、猪苓、白术各158,泽泻20g,桂枝、干姜、茴香各10g,共为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3.4 针治。伤食泻、热泻针玉堂、耳尖穴;冷泻火针脾俞、后海穴;脾虚泻针脾俞、后海穴。
3.5 针刺交巢、鼻梁、山根、耳尖、脾俞、脾之俞、后三里、八字穴治疗猪寒湿泄泻症。用小宽针及圆利针。除交巢穴留针3~5 分钟并行捻转手法外,其余各穴都不留针。在选穴中,交巢、鼻梁、山根为主穴;耳尖、脾俞、脾之俞、后三里、八字为配穴。交巢、脾俞、脾之俞、后三里等穴为白针,其余的为血针。
3.6 地稔、番石榴、杠板归、大飞扬、鱼腥草、火炭母各30g,煎汁掺入饲料内给猪喂服。
3.7 党参45g,云苓、土炒白术、土炒山药各30g,陈皮、白扁豆(炒)各25g,莲子20g,甘草(炙)、炒砂仁各15g,枯梗10g,薏米仁(炒)20g,五味子、黑附子各10g,木香6g,粟壳12g,共为细来,混入精饲料中喂给。
3.8 暖胃止泻散治疗猪寒湿泻泄:干姜5g、高良姜5g、小茴香3.5g、桂皮3.5g、苍术4g、茯苓4g(10kg 剂量,按体重增减)。冲灌或混饲喂。
3.9 生姜1000g 切碎,大枣500g 去核,红糖1000g,用热开水冲调,候温喂服或灌服。日服2次,连用2日(此为80 头小猪量)。
3.10 血见愁(铁苋菜)、马齿苋、地锦草、车前草各适量。切细浸渍,煎提2 次,合并滤液,用酒精沉淀法提取,制成1:1 注射液。每头猪肌注5~10ml,内服加倍,每天1~2 次,连注3~5 次。
3.11 通肠香(即香青)、青木香、白木香各等量,共同切细,加水浸溃,先用直接蒸馏水提取蒸馏液适量:再用下面药渣提取煎汁液,反复提取2 次;后用95%乙醇反复提取2 次,合并滤液,最后用上蒸馏液稀释至1:1,调节pH 值至中性,过滤分装消毒备用。每头猪肌注10~15ml,口服用量加倍,连用2~3 次即愈。
泄泻的原因很多,如猪瘟、传染性胃肠炎、寄生虫病、某些中毒性疾病均可引起。本文主指猪胃肠卡他和肠炎引起的泄泻。这类疾病,极易耗气伤阴,对猪尤其是对仔猪发育影响较大。治疗时,除选用以上介绍的方法外,对胃肠卡他性泄泻还可用人工盐30~50g、大黄末15g,加水内服;或磺胺脒合剂(磺胺脒1 份、酵母粉1 份、鞣酸蛋白2 份)10~15g,每日2 次。水泻严重者静脉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500ml。对胃肠炎性泄泻用盐酸黄连素片,每日每千克体重5~10mg,分2 次灌服;或盐酸黄连素注射液每日每千克体重0.4~0.7mg,分2~3 次静脉或肌肉注射。亦可用槐花、地榆各6g,玉金13g,黄芩、藿香、青蒿、车前、大青叶各9g,赤苓6g,板蓝根16g,煎汤候温灌服。制止胃肠内容物腐败发酵,杀菌收敛,可灌服或饮用0.1%高锰酸钾液100~300ml。腹泻不止可选用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等2~5g,每日2 次。伴有腹痛或呕吐时,可內服颠茄酊1~3ml,或复方颠茄片2~4 片,也可肌肉或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2~3mg.此外,用大蒜籽一至数个,捣烂灌服,效果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