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福,于晓慧,陈有权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械工程系,吉林长春 130122)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课程设置和内容不具系统性和综合性;评价标准单一化;授课方式与方法缺乏互动与启发等,应用型转型高校要培养符合新经济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必须要对传统工科专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提升。
基于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类型定位,确立了面向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机械行业与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定位。以“双万计划”为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从人才培养的资源整合、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1],构建多主体参与并深度融入的多方协同育人办学模式和“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系三方二级质量保障体系。由校企领导、行业主管与职能部门负责人成立校企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制定决策。系级由领导班子成员及学生代表等组成教学与顶岗实习管理与监督队伍,形成校企、系两级领导、两级督导、多方反馈的协同育人组织管理机构。
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教学与课程指导委员会,遴选和编写课程内容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教材。按照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五大模块整合优化课题体系,并增加就业创业课题模块。
3.3.1 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
市场条件下,企业要有合作的契合点,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长效机制:一是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为着力点,突出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对企业吸引力;二是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人点,加快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对企业服务能力;三是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力为出发点,深入挖掘我系的潜在服务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贡献力;四是以提升我系综合实力为重心,切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影响力。
3.3.2 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途径,完善校企共担的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校企人才市场合作,建立“实习+就业”的就业模式,推进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完善校企教学合作,推进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通过校企研发合作,推进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通过探索资金合作,依托企业资本发展教育;通过校企师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质量等。
3.3.3 规范管理,健全校企合作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管理制度。统筹学校运行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避免“协作多、融入少”特点,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3.3.4 共建基地,共同评价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共建。学生毕业论文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评价学生。
3.4.1 转变理念,形成共识
提升理念,充分认识“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推进专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是加快专业转型升级的保障[2]。
3.4.2 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以市场为导向,与转型综合改革目标相结合,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骨干教师先行试点,再实施名师工程,发挥骨干教师典型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建设工作。
通过共建实践载体,项目化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构建了“实验为基,实训为重,实习为创”的阶梯式双创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比重达到50%。
初步构建了“三认同、五共建”的校企协同育人途径和模式,即“理念认同、机制认同、行动认同”,进而实现“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企业订制班、共建课程、共建教师队伍”五项共建,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构建了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标准体系,消除了课程设置“信息孤岛”问题;采用“专业课程+数字化应用软件”授课,构建“任务驱动+真实情景”与“理论讲解+仿真验证”的新型教学模式;初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过程管理、强调持续改进”评价机制;建立就业质量、素质能力以及社会认可度等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预判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培养目标。
校企共建实训平台,学院与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柔性制造系统教学生产线,把企业PLC控制技术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借助教育部高教司协同育人项目拓基地,已有3项获批,如2018年北京启创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挂牌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示范基地”,给予3万元实践条件改善的设备支持;外部资源引入与利用,机械工程系与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建立“机器人工程师培养基地”、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义乌分中心建立“数字化设计制造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校企共塑双师,解决了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脱节问题。教科研引领专业化成长,申请专利12项,结题与立项省级以上课题7项,编写教材2部。
学生双创成果丰硕,学生申请专利5项,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0项,主编《UG NX 11.0工程设计》教材1部,自制十四档变速箱、星型发动机、冲压模具等教学用具3套。集中到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占80%以上,就业岗位满意率达100%,近三年就业率均在92%以上。
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转型的核心是课程建设,教师水平是关键,教学硬件是支撑。后续将基于专业转型建设基础,面向“双万计划“目标,开展“高水平”专业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进一步加强机械工程专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