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原,苏 龙
(广西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茶园生态旅游是以茶园生态环境和茶文化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旅游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茶园资源进行升级开发,将生态茶园建设管理与旅游观光、健身、农业体验、获取农业生态知识等活动结合起来的,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健身活动。它以生态农业生产经营为基础,旅游、健身、生态农业三合一、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
茶园生态游是近年来新兴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各地茶园以其灵秀的生态环境,古朴典雅的茶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旅游者,成为茶、旅游、健身有机结合的旅游休闲健身方式。
国外关于健身步道的词汇不尽相同,美国较常见的称谓为“trail”、“parkway”“greenway”3种,针对步道离市民居住地远近而言,在居住地附近为“greenway”,以市郊、乡村、自然景观为主称“trail”。欧洲一般称谓为“trail”、“route”,从英译词义看,国内外关于步道的词义大体相当,无多大差异。
美国将步道分为四类:景观、历史、休闲、连接,多以线状步道为主,健身步道只供徒步、骑马、骑自行车者使用,英国将步道分为国家步道、游憩步道和无标志步道。日本按照使用目的及功能划分为:自然观察路、探胜步道、登山步道、长距离自然步道。
我国依据《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将健身步道解释为“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步道”,是一种提供人们主要进行走、跑锻炼的道路。健身步道除了走、跑锻炼外,人们还可以在步道上进行骑自行车、轮滑、滑板的锻炼,根据步道形态划分为三类:线状、环形、网状,步道建设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立项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由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负责鉴定授牌。
健身步道的宽度可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而设定,其道路的一侧或两侧通常有里程数标识、健康与健身指南标识,以及其他含有高科技的身体测试和保障设施设备。
我国健身步道经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两大步道形式,一是国家登山步道,如宁海登山步道,一是城市绿道,如上海、珠海、福州市绿道。前者以线状步道为主串联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要素配以营地、休闲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以旅游休闲为主要目的步道系统,它是一种具有生态感知与文化展示作用,承载着科教信息、展示并传承历史文化、探索自然真谛、提升城市经济、文化的景观综合体,类似于欧美国家的“trail”。
后者是市民以步行、跑步及自行车慢行为主要锻炼特征的空间载体,由公园连道、人行道、滨海滨河走道、小径和其它通道构成连接城市空间并将其串联成一个健身空间的道路循环系统,类似于欧美国家的“parkway”或“greenway”。它的服务对象——城市居民日常健身、娱乐休闲、交往,它的主要特性是临近居住区、日常、公益性;城市健身步道设计的人工元素的植入成分丰富,如人文地理景观、人工自然元素植入、盲道元素等;城市大众健身步道是建立民众“十五分钟健身圈”的基础设施。
茶园健身步道是指根据茶园基址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结合原有道路,遵循健身原则连接茶园各旅游、健身、生产等要素可供旅游健身者采摘、观光、徒步、跑步及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在步道建设的特性上,茶园步道更接近登山步道,但是它的人工设计成分更丰富,风险的可控度更大。
健身步道功能多元化,是其建设规划的必然前提,它应是一个茶文化和体育健身科普长廊,应涵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及现代休闲农业文化,农村文明建设等。茶园健身步道应具有以下功能:一是运动休闲娱乐功能;二是健身文化科普功能;三是茶文化科普功能。
健身步道,其密度较大、可接近性强,为旅游健身者提供便捷的健身活动场所,它是大众的健身场地,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良好互动的交往空间;步道节点:户外运动体验区——健身驿站,应具有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体验、品茗等多种服务功能。
健身步道应具有大众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功能,具体包含健身方法咨询、指导,大众健身竞赛、锻炼强度、量的简易测控方法,运动的能量消耗、健身效果评估等功能。
茶文化科普区为游客提供茶叶品种原产地、基本特征、茶质的知识及茶叶采摘、杀青、揉捻、烘干等茶叶制作流程体验及茶园日程管理体验,如茶园的施肥、整枝、修剪、防治病虫害等茶叶生产技术科普。
茶艺表演、体验,通过茶艺师的表演了解中国的茶道,了解茶文化;通过体验领悟中国茶文化,提升体验者的文化自信。
健身步道的路面、排水系统建设依从自然空间尺度、历史原貌,因山就势、就地取材以原地土石道为基本铺装材料,辅以透水铺装材料以保持步道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防止径流,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营造高质量的自然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透水铺装材料可以使步道上不积水、不起苔,具有较好的防滑功能,提高健身步道的安全性,透水铺装材料是茶园健身步道路面及排水系统铺装材料的最佳选择。
步道的标识系统包括步道路线图、步道功能区设计布置、休闲健身器材标识、路标、健身环境标识、公共服务设施标识、警示标识、植物景观标识、人文景观标识、距离标识等。
步道解说词系统包括步道概要解说词、步道功能解说词、科学健身方法解说词、运动健身禁忌症解说词、运动健身卫生解说词、茶树品种解说词等。
生态环保原则,就是在步道规划时应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把人与自然作为设计主题,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在保护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将步道建设与茶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使健身步道在具有健身实用性的同时具备艺术观赏价值,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并注重与地方文化特色及生态原则相结合,植物配置也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健身步道建设既要考虑健身工程的要求,也要考虑茶园生产、环保和生态的要求。
茶园健身步道建设应贴近茶园实际,体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是茶园健身步道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贴近群众、服务大众”是健身步道建设的要求,优质完善的茶园健身步道系统可以丰富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对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家园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健身步道建设将大大提升民众的幸福感、家园和环境意识。
茶园步道体系应包含娱乐休闲景观节点,茶叶采摘加工、健身驿站、茶艺表演馆、名品苑和其他休闲空间,是为人们提供驻足休息的场所,因而步道的功能应多元化,在增添步道沿线景观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又让健身文化渗透其中。
茶园健身步道应因地制宜地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如民族特点、地方文化、人文景观,产品、品牌特色。
改造茶园已有的道路系统,在改造中嵌入健身元素,因地制宜地利用山川地形地貌、茶园、周边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步道设计、建设。
注重茶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改变单一经营模式,通过观光旅游健身活动促进茶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茶园步道规划应使道路具有景观、便捷性,在增加茶园的通达性的同时,让步道也成为茶园景观的一部分。步道中的登山台阶,按中国成人的平均身高、踏步常模,踏步高度以1.30-1.7cm为宜,踏步高差不宜超过2.0cm,踏步宽以35cm为宜,登山护栏高度不应小于1.05m;过高的踏步高度会造成登山者下坡时的过大冲量,造成膝关节劳损;小于30cm的踏步宽由于踏面不足一足,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易导致下坡时出现踏空而发生意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民众对回归自然、户外休闲游憩需求和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增长,全民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标签。依据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目标愿景,我国应不断提升健身步道建设力度与速度,力争早日建成具有特色、群众喜爱、环境优美、安全有效的健身步道体系。立足茶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元化发展建设茶园健身步道设施,茶园步道将成为独具地域特色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