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明玉,王伟峰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长春 130122)
文化翻译观是当前不同语言有效交流与传播的翻译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开展语言交流时,要注重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选择大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行为,从而消除文化差异。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著名翻译学者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观。在该翻译观中,其认为整个翻译活动不仅是语言转化行为,更是一种基于不同文化层次的语言交流活动。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推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借助语言的合理转化与翻译,从而使不同文化氛围中的群众能够有效了解其他文化的习俗状况与思维方式。因此,从文化翻译观视域看,翻译的基础要素是“文化”,而目标则是促进语言深度交流。
综合来看,文化翻译具体是指将自身文化以大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转化,通过“跨文化”交流,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实际上,文化并不是一种“根本性”元素,而是在语言、文化和大众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稳定”形态,正是文化的动态变化和不断传承发展等特征,使多种文化在交流、借鉴时,需要从“跨文化”角度出发。因此,基于“文化翻译观”的语言翻译则是从文化本质内涵出发的语言交流与展示活动。
翻译是基于不同文化交流现状的“沟通”活动,正是文化多样性现状使大众的思想理念、价值评判和生活方式等,都出现了根本性差异。因此,在不同文化交流时,为了有效消除文化“隔阂”与“差异”,就需要从文化的本质内涵出发,立足跨文化现状,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与传播。文化翻译是指以文化为翻译活动的核心出发点,通过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实施文化“借鉴”与“移植”,从而有效突破不同语言之间所客观存在的交流障碍,实现语言文化内涵的精准传递。
从文化翻译观的理论内涵看,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文化翻译活动的核心并不是语言,而是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其次,翻译活动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化,而是基于内容理解基础上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最后,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要注重针对翻译内容背后的文化特色和语言理解环境开展“针对性”翻译,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读者有效理解。
东北方言英语翻译工作,不仅是在语言表达方式上进行翻译、转化,更是一种基于文化内涵的转化。因此,以东北方言为基础的翻译活动,在于以方言、地域文化为核心,通过使用多种翻译方法,使该方言所表达的内容进行精准表达,使东北方言融入世界。东北方言是一种表达生动、趣味性极强的地方语言,被广泛应用在我国东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凭借东北地区小品和二人转等艺术的深厚魅力,使东北方言“风靡全国”,并被大众所熟知。同时,东北方言也是我国普通话的“基础母语”。纵观目前关于东北方言的研究状况看,大多是从方言本身视角来研究,未能将其作为独立的语言体系来进行传播。随着当前东北方言影响力不断提升,如今该方言的文化价值得到全面凸显。因此,从“文化翻译观”视角出发,综合研究东北方言的英语翻译特点,将更好传播该方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且有效推广和普及东北文化,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对东北方言进行英语翻译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将东北地区所独有的方言文化以合理的翻译方式予以转化与传播。在进行英语翻译时,要将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发音方式作为整个翻译交流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既要尽可能保持东北方言的原有内容,更要确保翻译结果的生动性、节奏性。东北方言从产生到发展,受地域环境、独特历史和文化内涵等多种因素影响,以至于东北方言从词汇形式到语言应用习惯,再到具体的文化内涵都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很难对东北方言的英语翻译特点进行精准描述。在当前开展东北方言英语翻译时,要从文化内涵、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等多个角度出发,在尊重大众语言应用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实现东北方言的有效交流与传播。
从东北方言的内涵与特征看,其中所具有的通俗性、节奏性,既是方言的特色优势,也是该方言英语精准翻译的“难点”。因此,想要精准有效的传播东北方言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思维理念,就需要从文化翻译观出发,通过精准传递和诠释该方言的特色内涵与思维习惯,从而实现方言内容的精准翻译。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诸多自身特点,在对其进行英语翻译时,如何才能在精准表达方言内容的基础上,保留该方言的趣味性和幽默特色,就成为文化翻译视角下开展方言翻译活动,确保方言翻译质量的根本性诉求。
东北方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特征,使得在东北方言英语翻译时,尽可能使用“in a hot mess”、“nosy”等口语化、日常交流的词汇和句型,在避免使用复杂句型结构和词汇的基础上,尽可能表达该方言所具有的直白特点。因此,从文化翻译观出发翻译东北方言时,既要保留东北方言的原有特色,也要精准把握东北方言的思想内涵“本质”,通过尊重受众的语言习惯,从而实现该方言内涵的精准传递。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不同,如果单一从语言视角进行翻译,很难回归东北方言的原有“语言框架”,但机械按照字面内容进行翻译,则很容易使翻译结果不符合方言本身。因此,以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为基础,充分了解东北方言的语言风格,从而使整个翻译结果符合文化翻译观的价值内涵,并且实现翻译内容与语言应用习惯的有效融合。比如,东北方言中有诸多词汇是东北人性格豪放与生动性的诠释,因此,要使用动态对等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翻译,在完善语言交际过程的同时,使东北方言词汇能够以精准翻译方法进行阐述。
在苏姗·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对东北方言进行英语翻译时,不再拘泥于方言表明的语言形式或字面含义,使翻译者结合自身对方言的理解,将“拼音翻译”与“意译”等多种方法相结合,通过融入受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行为,从而在文化层面上,对东北方言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进行精准传递与交流。
目前有关方言的英语翻译,主要有“全译”和“变译”两种翻译方法,而多数翻译者主要使用“变译”方法进行翻译。该翻译方法,能够在短时期内满足大众的语言交流需求,实现方言内容的“精准传递”。从文化翻译观出发,开展东北方言英语翻译时,要尊重翻译活动的根本规律,并且将“东北方言”转化为标准的“普通话”。
在东北方言进行英语翻译时,要在传统英语翻译基础上,结合东北方言放音规则的具体变化状况,将“按意思翻译”和“按读音翻译”灵活结合,从而使整个方言的英语翻译结果在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同时,有效保留东北方言的地域色彩,实现翻译方法的有效拓展。因此,对于东北方言来说,良好、精准的英语翻译,不仅要注重突破方言表达与转化过程中促所存在的障碍,更要对东北方言的表述方式进行合理转化,通过尊重方言本身所诠释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大众更好读懂方言的英语翻译结果。
在文化翻译观指引下,开展东北方言英语翻译时,逐渐从翻译活动的核心——“文化”出发,尊重翻译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尊重东北方言本身所讲述的语言文化内涵,实现方言内容的精准传递。针对东北方言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均衡现象,要注重使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对其内容进行完善表达,实现东北方言内容的有效传递,并且使受众对该方言内容进行最有效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