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新,常 莹
(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江苏徐州 221000)
在《中国好歌曲》第一期的舞台上,青年歌手霍尊凭借一曲《卷珠帘》震惊四座,更把导师刘欢感动的潸然泪下。这首来自选秀舞台的歌曲创造了诸多历史记录,一夜间,转发量就突破8万,在13天内火速唱上了春节晚会的舞台,15天后的元宵晚会上被蔡明翻唱。笔者之所以要选择此曲的歌词作为分析对象,主要是基于其影响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该曲带有浓墨重彩的中国古韵,曲调优雅高格,旋律自然流畅。细心的听众不难发现,在《中国好歌曲》第七期的舞台上,刘欢对《卷珠帘》的原词进行了大量的修改,修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那么,刘欢究竟为什么要对原词进行修改呢?这也是本文将重点探究的内容。
原词:
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都泛黄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
相思蔓上心扉
她眷恋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胭脂香味
卷珠帘是为谁
啊不见高轩
夜月明此时难为情
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
悄悄唤醒枝芽
听微风耳畔响
叹流水兮落花伤
谁在烟云处琴声长
改后词:
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
画间透过思量
沾染了墨色淌
千家文尽泛黄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
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
相思蔓上心扉
犹眷恋梨花泪
静画红妆等谁归
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啊胭脂香味
卷珠帘是为谁
啊高轩雾褪
夜月明袖掩暗垂泪
啊胭脂香味
卷珠帘是为谁
啊高轩雾褪
夜月明袖掩暗垂泪
细雨酥润见烟外绿杨
倦起愁对春伤
残烛化晓风凉
归雁过处留声怅
天水间谁抚琴断肠
通过前后两首词之间的对比,很显然,修改后的歌词更加古典化,古典韵味更浓,也更加符合《卷帘珠》词牌名所表达的哀怨意蕴。女主人日日思君不见君,道尽了爱情中苦苦等待的无奈与伤感。改编后的歌词更给人一种肝肠欲断,凄苦的哀怨之情,语义更加丰满,意象更丰富,紧紧地扣住了词的主题。结合此次修改,我们谈谈古典化歌词创作应注意的几点原则。
优美的歌曲是外在与内在音乐美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受众的审美注意,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对歌词外在形式的修改应该受到认真的对待。对于歌词的语言,乔羽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如何运用语言,终究是为整首歌表现的主题服务。不管是古典文言,还是现代汉语,如果运用得当,都可以营造韵味悠长的意境。
歌词是语言的艺术。好歌词应该是语言形象生动,让人一听即懂,又有丰富的内涵。因此,无论涉及到什么类型的歌曲创作,都应该注重歌词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效果的完美结合。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意整首歌的语言风格前后要统一,不能跳跃太大。然而,古典化歌词要兼顾诗意的语言和通俗口语化语言确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受众毕竟是生活在当代的人,如果语言太过文言,必定影响到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因此,歌词创作者一旦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很容易走入不文不白的尴尬境地。《卷帘珠》的原词恰恰是犯了这个毛病。原词文白夹杂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词的后半部分最严重。比如原词中的“都”、“初春”、“微风”均被改动。正如,刘欢所说的,词的后半部分就是大白话,这一点估计是他对原词进行大刀阔斧修改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最讲究押韵,声调音韵一定要和谐。原词在这一点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为了押韵,原词的前半部分中的“徘徊”被改为“妩媚”,“不见高轩”被改为“高轩雾褪”,“此时难为情”被改为“袖掩暗垂泪”。词的后半部分更是为了押“ang”韵,被大幅度修改。改后的词摒弃了先前的大多白话文,语言风格前后趋于统一,韵脚压齐;曲调变得优美流畅,文辞也变得生动秀丽,让人感觉回味无穷。歌词段式、节奏、韵律的变化使歌曲的音乐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强。
古典化歌词一般都摈弃传统抒情歌词创作的单纯的情绪宣泄,通过对古典诗词内容有意无意的化用,注重寻找一种歌词内部突破,注重通过运用多种意象来构建整体意境。通过环境、氛围来渲染情绪,选择具有图像感和画面感的文字图景,从而使歌词插上诗歌所具有的含蓄蕴藉的翅膀,真正体现出歌词诗意化的特质。《卷珠帘》正是通过一连串意象的运用,给听众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思维空间,带来完美的视听享受。
单看借用的《卷珠帘》词牌名,就仿佛让听众回到了那段充满诗词离骚的时代。“流淌的墨色”、“泛黄的千家诗”、“微亮的窗纱”、“静画红妆”、“胭脂香味”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古香古色的画面和图像,从而营造了一种深深的伤感怀旧之情。精妙之处在于这些画面并非都静止不动,而是都给人一种强烈的动态感。在这样的一种氛围内,卷帘人拂袖起舞、梦中妩媚、倚高阁,空等相思之人归来,让听众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词的后半部分,时空都发生了变化,时间从黄昏转到了黎明,空间也从室内转到室外。与原词相比,修改之后的词,前后文营造的意境更为统一。春伤、残烛、晓风、归雁和“倦”、“化”、“凉”、“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系列跳跃的画面,让节奏更加紧凑,进一步增强了伊人等不到归人的哀怨之情,造成情景交融的效果。词的末尾一句“天水间谁抚琴断肠”更是空间感十足,给人一种立体的震撼。茫茫天水之间,一个孤独的抚琴人肝肠欲断,悲伤之情难以言表,从而把整曲推上了情感高潮。整体上看,原词前半部分所渲染的幽怨气氛被其后半部分那种相对轻快、活泼的文风所冲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前后意境的割裂。相比原词,刘欢的改词确实使得意境得到了统一,给听众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震撼。
可以看出,改后的歌词少了些许空灵,多了些许悲凉,少了几分现代韵味,而多了几分墨色古香。仅从意象上,修改之后的词比原词在整体意境的营造上更上一层楼。这些意象的使用不仅使歌词利用图像进行叙事成为可能,而且歌词创作者可以通过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对歌词进行剪辑和重组图像,完全打破了时空界限,在时空的大幅度跳跃中扩大歌词表现生活的容量,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一过程需要作者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对文字功底的要求相当高。
诗词与音乐本就密不可分,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到后来的唐诗宋词,无不有唱的功能。钟嵘《诗品》中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让我们看出“诗”和“歌”的确是一对亲密组合。歌舞的形式是古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如果能够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势必能够提高流行歌曲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流行歌曲不一样的风格特征。如何才能将历史经典进行现代转换呢?这就成为很多人思考的一个问题。流行歌曲古典化即是在这方面的大胆尝试。
优秀的古典化歌词一定程度上担负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经过不断碰撞、挤压、升华,也产生了很多代表我们民族的独特事物和意象。在民族文化传承堪忧的今天,古典化歌曲的及时出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们大规模地挖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乎被遗忘的部分,让其重新被人们关注,比如陶喆的《望春风》、方文山创作的《东风破》、《千里之外》、《青花瓷》,再如林志炫的《烟花易冷》,何炅的《看穿》,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等等,这些歌曲无论歌名或歌词都与传统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饱含者古典文化娓娓道来的含蓄之情。这些古典化歌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以古典化歌词作为载体来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尊重历史和事实。修改者应尊重原词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原词所构建的整体情感、意境。例如,在《卷珠帘》原词中“不见高轩”被改成了“高轩雾褪”。同样是“高轩”二字,原词中“轩”意思是指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而改词中的“轩”变成了有窗槛的小室或长廊的意思。本意是等待心上人驾车来接自己,改词却变成了主人公活动的地点。尽管增加了朦胧之美,但是把原词所表达的内容改变了。这处修改备受争议。当然,也有人认为,修改的原因是原词逻辑上不通,明明“夜明月”怎么会看不见“高轩”。因此,“高轩雾褪”后才“夜明月”更加合情合理。当然这种看法有待商榷。
笔者认为,原词最应该改掉的就是“叹流水兮落花伤”中的“兮”字,此句中的“兮”字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众所周知,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大量使用语气词“兮”字,使得其成为楚辞体形式上一个显著特点。至两汉时期,汉赋的中再次大量出现“兮”字。然而,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却鲜有看到这个字的。所以,刘欢对此句所做的修改就相当合理。但不容置疑的是,不管是原词,还是改后的词都应该既合情又合理,歌词的内容在表现传统文化方面须尊重历史和事实。歌词的创作者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广大听众负责,更要对历史和事实负责。这要求歌词作者们必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作品才可能具有一定文化内涵,才能有长远发展。
总之,经过精心改动后的古典化歌词,最终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与升华的统一,形象与细节的统一,力度与深度的统一。既要有生活性、又要有文学性和艺术性,这样才可能灵动活泼,充满音乐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