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果,李肖宏,彭 云,熊昌云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千年的饮茶历史赋予了茶文化夯实的基础。茶叶不仅能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和需求,还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精神享受。茶文化博大精深,从食用到药用,从饮用到文化,茶文化一直引领着我们去不断完善自身,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日本茶道发展的起源地。《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茶叶的起源较早,其最初可见于远古神农时期,其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1]。“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就是茶叶的古称,相传最早是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茶叶作为药用。
春秋时期的《晏子春秋》有“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2]。其中的茗菜可以解释为以茶叶为原料制作的菜,晏婴的茶事活动是最早有关于茶食用的记载,也突出了茶性俭的品质。自两汉以来,茶事活动趋于丰富,茶叶逐渐成为了商品。王褒的《僮约》是我国最早的茶叶文献,其中记载的“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说明了茶叶开始成为了贸易商品,并且已经有了专门品饮的器具。在晋代,茶成为了商品,产量也越来越多。在汉朝,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也提倡喝茶,所以,汉晋魏南北朝的时候形成了喝茶的习惯的重要时期[3]。春秋至两汉时期,中国茶业和茶文化从巴蜀地区兴起了,开始向各地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制茶和饮茶方式,呈现出了三位一体的茶文化初相。
所谓盛世兴茶,饮茶习俗的普及始于唐朝,至唐代中期,饮茶之风弥漫全国。我国“茶圣”陆羽恰恰出生在这个时代,他的著作《茶经》正如一部茶叶的百科全书,堪称后世茶书的典范。自唐代开始,茶叶再也不只是日常饮品的需要,因为诗人常常以茶叶为媒介寄托情怀,茶开始出现在诗人们的文学领域。如皇甫曾的《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中写到“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他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对陆羽采茶回归自然的一种敬仰之心。唐代文人们都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茶,饮茶不再是为了解渴、提神,而是为了追求内心情感的满足,此时形成了茶艺。
唐代茶文化传播鼎盛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威浩荡,八方来朝,物产丰盈,人们生活水平很高,与之相匹配的休闲文化即茶文化在国内备受人们喜爱。同时,繁盛的对外贸易也推动茶文化向国外传播。国际国内的影响相互交集,茶文化传播盛极一时[4]。大唐正处盛世,饮茶文化浓厚。日本留学的僧人将饮茶之风带回日本,在日本扬起了弘仁茶风,也为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基础。日本茶始于最澄从浙江天台带回茶籽种于日本,嵯峨天皇对于茶叶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大为鼓励,他的《和澄上人韵》中涉及饮茶,“羽课亲讲席,山精供茶杯。”赞颂了最澄将饮茶带入了日本。现如今,日本茶道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从“本来无一物”的道的境界中创造出了崭新的茶道精神,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茶道文化体系。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上层社会嗜茶成性,茶馆业也非常发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宋代的文人雅士对品茗的技艺更家讲究,精益求精,促使宋代茶艺在继承唐代茶艺基础上走上了成熟的道路。北宋年间龙凤团茶盛行,散茶在民间得以发展。在宫廷内的茶一部分煎饮,另一部分研磨成粉末用来冲饮,这种粉末对于茶叶的鲜嫩度要求很高,因此产量极少。日本的煎茶道和抹茶道就是由宋代的点茶道演变而来的。
在元、明、清时期,中国茶类的制作形式百样,复杂的点茶逐渐演变成为了简单大方的冲泡。中国茶艺在明清得到高度发展,也趋向与大众平民化,每个家庭都能自己品饮茶叶。在此期间,我国的六大茶类已全部形成。
中国茶文化经历了晚清时候的低谷和共和国的崛起,在新时代下成为了最深厚、最远大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推动中国茶文化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一带一路茶产业的发展同样的也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新契机,它让中国茶和世界的距离更加接近。新世纪的茶,将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特色明显、供需量大、发展前景广、普惠群体众多的优势产业,这为我国茶产业做大做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契机[5]。
饮茶之风从唐代传入日本,随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属于日本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日本茶道文化形成的初期,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基本都是照搬中国的《茶经》[6]。但是随着其历史进程的推进,形成了以“四规七则”为其精神内涵的日本茶道。
在茶道最初传入日本时,其往往被作为具体的珍品供给贵族生活,所以,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相对有限。在我国唐朝时期,茶文化向日本传播过程中,僧侣是重要主力,因此,茶作为参禅悟道的重要载体,也成日本茶道艺术的独特内涵所在[7]。在南宋时期,日本僧人荣西将茶叶种子带到日本,茶叶在日本得以全面发展。荣西禅师是日本禅茶的鼻祖,他的《吃茶养身记》为日本茶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日本茶道的奠基者是村田珠光,他将书院茶的大茶厅改为小草庵,故人们将村田珠光所倡导的茶文化称之为草庵茶文化[8]。小小的草庵用来做茶室,这种简朴的乡村风格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茶风气,并迅速在日本京都普及开来,村田珠光的理念也受到了佛家的影响,通过修行来参禅,领悟茶道。
日本草庵茶道的审美打破了日本最开始模仿中国茶道的中规中矩,形成了另一种美。草庵茶的全面形成是因为千利休在当代巨大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他只追求他所认为的美,也只为美而低头。
武野绍欧也是日本杰出的茶人,他大力发展茶文化,推动了日本茶道的形成。武野绍欧十分欣赏“和歌”,首次将其引入茶室,这是日本茶道走向民族化的重要一步。对于茶道内容的各个细节,武野绍欧也作了全面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茶道[8]。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中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总结了书院茶文化和草庵茶文化,删除了茶文化中村田珠光之后添加的繁文缛节,使草庵茶文化更加深化,茶道的精神世界一举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清算了拜物主义风气[8]。千利休简化了茶道规矩,强调了本心,将茶道回归到最自然最简单的状态,他还确立了茶道的“四规七则”,在后世的日本茶文化发展中一直被沿用。千利休一直在日本茶道中主张一切美的事物,也大大提高了日本茶道的审美意识。
中国茶文化讲究廉、美、和、敬,意为廉间育德、美真康乐、合城处事和敬爱为人。它崇尚的是一种惜茶爱人、一团和气的境界。论语有一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在有远方客人来访时敬茶,在一盏香茗中一起品味欢乐的时光和过往的人生。
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结合了儒释道的精神思想言传至今。该体系包罗万象,茶艺冲饮方法也根据茶叶品种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茶具,比如玻璃杯冲泡绿茶、盖碗冲泡花茶和紫砂壶冲泡普洱茶等,不同的茶器具和各异的茶叶种类孕育了多姿多彩的冲泡文化。不同的地区也发展了地区茶的文化特色,茶叶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一直以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影响着国人,其中茶文化对的社会性功能较为突出,重要方面有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祭祀、以茶作禅等方面。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作为茶道精神广为流传。和意为和谐、和悦,敬意为相互尊敬、去除内心的杂念和欲望,清则是清洁的意思,寂的含义是摈弃一切,创造新的天地。日本茶道主要是抹茶道和煎茶道,源于宋代的点茶和唐代的煮茶文化,日本茶道中茶禅一味的思想也是源于中国。禅宗尊重万物之本性,日本神道思想中也蕴含着“顺其自然”的精神[9]。
中国茶艺中顺应茶性,讲究精行俭德,其中茶艺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这六艺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茶艺之美。在中国茶艺展现的过程中,手势、姿态、和行礼也都表现了对客人的尊重,但更多提倡的是自然协调的美感。
现在的中国茶文化中的冲泡方式已经形成了一个简约深刻的体系。茶叶根据茶类选取的不同,冲以煮沸的矿泉水或纯净水,品赏茶的清雅之味。少数民族仍保留着各自的文化,如擂茶、凉拌茶和酥油茶等。
日本茶道的礼节较为繁琐,有着一套全面规范的茶道仪式。主与客、客与客、人与物之间的礼法也不尽相同,行礼也按等级分为真礼、行礼、草礼,但是大多时候礼节使用最多的真礼。中国日本的冲泡方式也是极其严谨的,每一个手法也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就仿佛是一场庄严的仪式,一场心灵的对话,此时喝茶本身就不重要了,茶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美好的世界。
中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茶文化体系存在着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二者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中国的茶从药用开始逐步发展成为饮品,经过历沉淀成为了物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经由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喜爱。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儒释道文化基础,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所提倡的自然一直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道法,自然也,从自然中提取茶的精髓。儒家体现在茶文化的核心中,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对”行茶仪式“进行了美学升华。日本茶道一直受到的是禅宗的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和技艺上。禅即是茶,茶即是禅。中日茶文化也存在着共同点,既“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中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在追求茶的途中,茶一直都是以一种引人上进的姿态带着我们寻找心灵的方向。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在东方文化中都以着独特的魅力向世界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和”的理念,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茶文化,我们要用心的去体味茶的滋味,从自然出发,了解茶的发展历程和精神内涵,理解了茶文化,也就理解了东方的文化,因为茶,使得神秘的东方文化多了一丝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