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珍,刘林锡,马春玲,陈红梅
(东莞市塘厦医院中医部,广东 东莞 523721)
腹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或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结肠炎、直肠炎、胰腺炎等。2017年7月—2018年8月,笔者采用改良火龙灸治疗腹痛7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东莞市塘厦医院中医部门诊及住院收治的腹痛患者70例,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18~70岁;病程3 d~30年;寒邪内阻证16例,饮食积滞证5例,肝郁气滞证23例,瘀血内停证12例,中虚脏寒证14例;慢性结肠炎18例,直肠炎5例,急性肠炎1例,功能性肠病29例,胆囊结石12例,泌尿系结石3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
按照《中医内科学》[1]中腹痛寒邪内阻证、饮食积滞证、肝郁气滞证、瘀血内停证和中虚脏寒证的诊断标准。①寒邪内阻证,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②饮食积滞证,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厌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③肝郁气滞证,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④瘀血内停证,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⑤中虚脏寒证,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证型;②年龄18~70岁;③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妊娠期妇女;②有精神疾病病史者;③患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者;④不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给予改良火龙灸治疗。①任脉火龙灸:嘱患者取平卧位,暴露腹部,腹部任脉及其两旁铺上温热的姜汁纱块、纱块上铺以散在的姜蓉,披覆单层干毛巾,再铺1层湿毛巾,循行经脉,铺以艾绒,艾绒在毛巾上铺成3纵条,头尾接连,用50 mL注射器吸取95%酒精进行喷洒,在艾绒连接处点火,嘱患者切勿随意移动身体,点火后立即准备一条湿毛巾;患者诉不能耐受温热时,立即用湿毛巾铺盖以灭火,确认灭火后,循经按摩,促进药力、热力的渗透,待毛巾没有温热感后,掀起毛巾,准备下1壮,如此反复,一般灸5壮。②督脉火龙灸:嘱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清洁皮肤,背部督脉及其两旁铺上温热的姜汁纱块、纱块上铺以姜蓉,余操作方法同上述任脉火龙灸的操作方法。
以上2种方法隔日交替使用,1 d 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判定疗效。
按照《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标准。治愈:腹痛及兼症消失。显效:腹痛及其他症状基本缓解,或偶有疼痛。好转:腹痛程度较前减轻,或疼痛发作时间缩短,或发作间隔延长,兼症未减。无效:腹痛如故,兼症未减。
治愈13例,显效46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57%。
腹痛的病机主要是腹部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或脏腑经脉失养;主要病因是寒邪侵犯,常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忧思多虑、感受外邪等因素有关。《素问·举痛论篇》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接之痛止……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陰气竭,陽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指出腹痛的形成、出现与寒气有紧密的关联性。 治疗腹痛当以“通”“温”立法。灸法对阳虚型、虚寒型、气滞型、血瘀型、寒湿型等腹痛疗效极佳。临床上,火龙灸广泛运用于甲醛慢性中毒[3]、肩周炎[4]、强直性脊柱炎[5]、腰痛[6]、肾病水肿[7]、特发性膜性肾病[8]、老年便秘[9]、胃脘痛[10]、肺胀[11]、失眠症[12]、风湿性关节炎[13]、慢性盆腔炎[14]、乳腺增生病[15]等。通过改良火龙灸,运用大面积隔姜灸,灸时燃起形如长龙,可激发任脉、督脉、脾经、胃经、肾经及膀胱经等之经气,促进药物的吸收,起到调理阴阳、温经补肾、散寒祛瘀、强壮补虚的作用,疏通局部作用位点的经气。改良火龙灸对于内脏虚寒病证特别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肠炎等有满意疗效,适合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