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富海
(甘肃省渭源县莲峰镇畜牧兽医站,748208)
牛皮蝇蛆病是由皮蝇科蝇属的牛皮蝇和纹皮蝇的幼虫,寄生于牛的皮下组织所引起的。奶牛严重感染牛皮蝇蛆病时,常出现消瘦、产奶量下降,肉牛感染时皮革质量受损,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该病属于三类动物疫病,但在畜牧业日常生产中对养牛业造成不小危害,作者就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对该病的中医治疗法做一论述,供大家参考。
两类皮蝇之成虫形态十分相似,牛皮蝇成虫外形似蜜蜂,棕褐色。夏季,通常在牛毛上产卵,经过4~7 天,卵孵即可化出幼虫,而幼虫沿牛毛钻入皮肤。进入体内的幼虫移行到食道壁同时寄生6 个月,再从食道壁移行到牛背部皮下,寄生2~2.5 个月。至次年春季,成熟的幼虫由皮下钻出,落入土变成蛹,经过1~2 个月,蛹再孵化为成虫。成虫再在牛毛上产卵,继续孵化发育。皮蝇蛆病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比较高,另外,华北、西南等地区也有流行。
床上雌蝇在牛体产卵时,通常引起牛只惊恐、奔逃、饮食不安。幼虫在皮下组织内移动时,能引起牛只的瘙痒和疼痛不安。起初在牛背部的皮肤上可以摸到长圆形的硬节,再经过1 个多月,即出现肿瘤样的隆起,在隆起的皮肤上,可见到小孔,小孔的周围堆集着干涸的脓痂。皮蝇幼虫能分泌毒素,损害牛的血管和血液,寄生量大时,可引起牛贫血、瘦弱以及产奶量下降。有时皮蝇幼虫钻入延脑或大脑,便可引起神经症状。
在皮肤穿孔挤出幼虫,可确诊。在病牛背部两侧皮下可以摸到许多硬肿,剖检时在食道壁和皮下发现幼虫,可确诊。
4.1 养殖人员要经常检查牛背,一旦发现皮下有成熟的肿块时,要及时用针刺其内的幼虫,或用手挤出幼虫,伤口涂上碘酒。
4.2 要做好牛舍的卫生工作,切实在源头上降低该病发生的几率。夏季定期对牛舍、运动场等用拟除虫菊醣喷雾灭蝇,适时预防,避免不良后果。
4.3 采用中药预防也有较好效果,具体方法为,当归2kg,放在4000ml 食醋中浸泡48 小时,在9月中旬、10月上旬,给牛的背部两侧各涂擦浸液1 次,大牛每次用浸液150ml,小牛用80ml,以浸湿被毛和皮肤为度。
4.4 其他药物预防,皮蝇磷: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0mg,制成丸剂内服。乐果:用酒精配成50%的溶液,剂量为成年牛4~5ml、育成牛2~3ml、犊牛1~2ml,肌肉注射。注射时间应在2~3月份,对二三期幼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尤其是在成蝇活动季节,在牛体喷洒药液,杀死卵内孵出的幼虫,用除虫菊酯定期喷雾消毒牛舍、运动场。也可收到保护牛只,降低感染的作用。
5.1.1 胡卢茶300g,鲢鱼1 条,将药和鱼加水煎后去渣,内服。
5.1.2 鲢鱼500g,韭菜250g,将鲢鱼用刀切片,加韭菜捣烂,用水调匀后,一次内服。
5.2.1 以60 度白酒注入牛虫体寄生部,虫体周围做点状注射,可杀死虫体。
5.2.2 百部30g,加水500ml,煎至250ml,每次用注射器(不要针头)吸30ml 药液注入患病牛鼻内,每天2 次。
5.2.3 熟香蕉皮15 个,捣烂后加水适量,内服;外用锅底灰、煤油各适量,混匀涂患处。
5.2.4 生石灰50g,熟烟100g,加水调成糊状,塞进患处。
5.2.5 生桃叶适量,将上药捣烂,调煤油,加梅片少许,涂敷患处。
5.2.6 陈石灰适量,将上药撒于患处,蛆虫在半小时内死亡。
5.2.7 葫芦茶、田螺壳各适量,先用葫卢茶水煎洗患处,后用田螺粉撒进患处。
5.2.8 无根藤500~1000g,水煎去渣,内服,并洗患处,连服2~3 次。
5.2.9 葫芦茶100g,陈石灰(石灰)25g,捣烂敷患处。
5.2.10 猫尾草适量,捣烂塞进患处,蛆虫自出。
牛皮蝇蛆病俗称“牛蹦虫病”或“牛翁眼病”,该病作为牛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虽然致死率不高,但普遍存在牛养殖中,严重影响养牛业发展,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由于农村基层养殖户地处偏僻,行医等有很多困难,但中医治疗畜病往往因为其取材方便、治疗成本低被户主所亲睐,本文就该病的中医治疗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在日常生产中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