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格扎西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欧拉镇畜牧兽医工作站,747300)
藏羊是我国藏区羊养殖的主要品种,为绵羊中的一种。藏羊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与藏区的养殖环境相适应。但是藏区藏羊养殖大都为藏民自养,虽有丰富的藏羊养殖经验,但缺乏科学的疫病防治技术。随着藏羊养殖规模的扩大化,藏羊的疫病问题在藏区日益明显。近两年,随着藏区藏羊养殖规模的扩大,藏羊养殖品种的退化,藏羊疫病开始变得频繁,并且部分传染性疫病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了减少藏羊的养殖损失,养殖人员必须学习先进的藏羊养殖技术,了解藏羊的病害特征,科学的应用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控制藏羊疫病。
藏羊常见的疫病有羊口蹄疫病、绵羊痘病,以下以这两种常见疫病为例,分析藏羊疫病的特征及防控作一简介。
1.1 羊口蹄疫病:该病的致病原为口蹄疫病毒,属于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接触传染。羊口蹄疫病患病初期,病羊最明显的特征是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发病中期,病羊蹄、口腔内膜、乳房等部位出现明显的溃疡及结痂症状,此外还伴随着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跛行、体温升高等症状。解剖时可见病羊前胃黏膜、器官、咽喉处发生多处溃烂。目前,对该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由于病羊即使自愈或好转,也可能成为带毒性传染源。因此,对确诊病羊不主张治疗,而按有关法规,对病羊及同群羊进行扑杀或急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严格消毒,封锁疫区。对暂不能确诊的可疑病例,应在严格隔离情况下,试用下列方法做观察性对症处理。先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患处,再涂上云南白药软膏或冰硼散,每日三次,直到溃烂消失。同时配合内服中药,处方为:甘草25g、知母30g、薄荷30g、生地32g、玄参28g、栀子30g、桔梗20g、黄芩32g、柴胡30g,煎汤灌服,每天两次,连续5-7 天[1]。
1.2 绵羊痘:该病是一种羊常见的天花,通过接触传染,主要发病是在冬春季节。该病发病初期表现为患病羊皮肤出现痘疹,中期痘疹破裂感染,继续发病会引发丘疹。绵羊痘主要发生在病羊的鼻、唇、四肢等部位,以羔羊感染率最高。治疗时先用1%的高锰酸钾清洗患处,然后涂抹5%的碘酊,每天三次。同时采用中药升麻散治疗:升麻12g、甘草9g、荆芥12g、牛蒡子15g、紫草12g、防风30g、板蓝根30g、葛根15g,煎汤灌服,每天2次,连续5 天[2]。
对于藏区牧民而言,应该重视科学的疫苗接种,为羔羊和母羊按照疫苗注射的规定时间注射常见病疫苗。一般四月中旬注射三联菌疫苗、羊口蹄疫疫苗、绵羊痘疫苗等。如羊口蹄疫疫苗,羔羊三月龄即可注射O 型亚洲1 型灭活疫苗,每只1ml 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时间为4~6 个月,再往后间隔5 个月为一个免疫阶段。
为了防止因为饲养不科学造成的疫病发生,养殖户需要严格控制藏绵羊的饮用水和饲料,严禁给藏绵羊投放存储时间较长、发生霉变的饲料,防止放牧时羊饮用坑洼中的死水。日常还需要为体质较弱的羊、怀孕的母羊补充营养物质,提升它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了,饮水中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盐巴。此外,冬季要为羊适当的投放青储饲料,防止藏绵羊冬季掉膘严重而导致抵抗力降低。
养殖户要定期的清扫羊舍,定期为羊舍采用化学药剂杀菌消毒,特别是饮水槽、饲料槽这些地方要及时的清扫、消毒、杀虫,防止病菌和寄生虫进入羊体内[3]。
养殖户在放牧时,每到一个放牧点要及时的修建简单的排泄物处理点,对排泄物统一存储管理,定期消毒。病饲养一律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进行深埋处理。排泄物、无害物处理点应该建在羊舍的下风向。
藏羊疫病发生和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减少藏羊疫病的发生、传播以及死亡率,藏区农户饲养人员应该加强藏羊疫病的预防和科学的控制,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和养殖技术管理羊群,按时对羔羊和母羊注射疫苗,加强圈舍的清扫与消毒管理工作,科学的投放饲料与饮水,规范的处理藏羊排泄物,为藏羊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