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丽
(江苏省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管理处 210028)
狭义的园林植物修剪是指对树木的某些器官(如枝、叶、花、果等)加以疏剪或短截,以达到调节生长、开花结实的目的。广义的园林植物修剪还包括整形[1]。
在园林植物日常养护管理中,植物修剪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关键性技术措施之一。其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培养树形、减少伤害、调节矛盾、促使开花结果等作用,进而打造出和谐美丽的园林景观。
1.1 生态性原则[2]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生理特点、生长状况等情况,通过植物修剪,促进植物群落的健康生长,促进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平衡,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功能性。
1.2 观赏性原则 根据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不同需求,因树修剪,就势造型,通过植物修剪,营造出株型美观、群体协调的园林景观,提升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管水平。
1.3 安全性原则 根据周围环境条件,通过植物修剪,消除因树给行人、车辆及临近附属设施造成的各种影响,确保行人、车辆的安全及临近附属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
1.4 针对性原则 根据树种、栽植地生态环境条件、地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分级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植物修剪应有针对性,其修剪方式和修剪频率不能一概而论,应有所区别对待。
现阶段,园林整形修剪中的技法比较多,主要为疏剪、短截、除蘖、剥芽等。其中,疏剪主要对弱枝、病虫害枝、枯枝及影响树木造型的交叉枝、干扰枝等进行修剪,以调节树木生长[1]。短截是将枝条的一部分进行修剪,剩下的枝干还能继续生长[3],其目的是刺激侧芽萌发,抽生新梢,增加枝条数量,多发叶多开花。除蘖目的为了减少树体养分的无效消耗,在生长季节除去萌蘖。剥芽是剥除枝条上多余的芽体,改善留存芽的养分情况,增强生长势。
园林植物最佳修剪时期应至少满足以下2个条件:一是不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减少营养消耗,避免伤口感染。如剥芽、除蘖宜早不宜迟。二是不影响开花结果,不破坏原有冠形,不降低其观赏价值。如观花观果植物应在花芽分化前和花期后修剪[4]。
一般情况下,园林植物修剪时间分为休眠期修剪和生长期修剪。其中,休眠期修剪应在土壤冻结树木休眠至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前进行。以整形为主,重在保持树木基本形态,去除扰乱树形的枝条。需要整形的树木,在幼年和成熟阶段,每年应整形修剪1次;衰老阶段,每2~3年进行1次复壮修剪,促进更新。生长期修剪以调整树势为主,根据树木的生长特性和不同要求进行疏剪、剥芽等。需要整形的树木,生长期应修剪3次以上[5]。
4.1 开展植物修剪工作前认真做好计划 在开展植物修剪工作前,应认真做好实地调查工作,掌握植物生长习性、生长现状及环境条件等各种情况,根据修剪意图,有针对性地实施修剪工作,保证植物既能健康生长,又能满足其他功能需要。
4.2 提高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植物修剪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充分展示园林景观,提高园林欣赏价值。因此,城市园林工作者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修剪水平。同时,也要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尤其树上作业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3 植物修剪后的保护处理 对于发生病虫害的植物,植物修剪能够起到辅助性的防治作用。修剪留下的病虫枝叶应及时清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虫害蔓延。大枝与粗根修剪后还要对剪口及时涂抹防腐剂,防止产生腐洞,不利于植物生长。
城市园林建设至关重要,定时定期修剪树木,能够减少病虫灾害的发生,保护树木健康成长,优美的造型也能增加树木的美观性[6]。因此,园林植物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生命价值可以在植物修剪技术的应用下得以调整和完善。
然而,园林植物的修剪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植物的生长习性,栽植地的环境条件及城市园林工作者日常养护管理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对园林植物进行修剪时一定要因树制宜,尊重植物生长的特性和环境的需要,并加强植物整形修剪后的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做好施肥、浇水以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确保可以取得良好的美观效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7],从而促进园林植物养护长效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