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丹 吴扬
(龙南县气象局,江西 赣州 341700)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防灾减灾水平,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物高质,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部门应结合地区实际,将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的理念形成和建设作为工作中心,综合提升服务质量,强化预报效果,提出多种方案应对气象灾害。
众所周知,农业是最易受自然条件影响的行业,而农民则是最需要专业气象服务保障的群体。近些年,各地气象部门纷纷把气象为农服务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服务,扩大灾害防御的知识宣传面,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但也应看到,一些地区在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如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较弱、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不完善、抗灾救灾资金不到位、农民应对气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不足、预警信息覆盖率不高、气象服务针对性不强等,使得农业公共气象服务较为薄弱。并且随着世界范围内气候条件的多变性,我国每年发生的暴雨、低温冻害、大风、干旱等极端气象灾害频繁出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恶劣影响。因此,建立并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各地区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大气象支农惠农力度,为实现作物增收、提质,增强村级能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把科学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加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理念,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提升作为工作的总体要求,发挥好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大幅度提升人们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做到防范于未然,及时采用合适的方法应对气象灾害,减少灾害发生带来的人身、财产损失。
虽然我国很多地区都建立了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系统,也完善了数据分析体系,气象灾害预警效果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云层结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计算机分析系统也无法准确反映天气的多变条件。因此,在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监督主体作用,也需要气象部门利用先进的科学水平和气象监测系统,提升对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和防御价值探索力度,针对各类气象灾害制定完整的解决方案。对于季节性灾害,可以把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作为出发点,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有针对性地错开气象灾害频发时期,以免极端气象给作物带来损害。另外,可以采用生物种植、大棚种植等技术,促进作物生长而避免外界环境不必要的干扰。不管是什么防御体系,都应广泛鼓励农户的参与和配合,这样才能发挥出灾害防御机制的优势。气象部门要扩大宣传渠道,增加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受众面,与农户建立良好、长期的互动交流关系。可增加与农业息息相关的气象项目,以农民为本,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推行高科技。向农民普及气象知识,加大预警效果。信息部门也要综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农民传播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当地乡镇部门要定期与农户展开技术交流和气象预防的相关措施,密切配合,为灾害预防奠定有力基础。部门可统计出当地配备移动电子设备的农民名单,并建立好群或资料库,将平时气象监测系统计算出的气象状况和突发性气象改变信息准确及时发送到农民手里。信息的发布渠道有微信、广播、短信等,及时向农户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大力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程,根据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整合有效资源,建立气象服务站,同步推进信息共享平台、预警无线广播系统的建设,建成以气象灾害预警指挥中心为依托的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平台,与农业部门做好气象对接工作,实现气象信息到户的工作目标。
气象部门应本着密切联系群众的理念,派出能力强、专业知识全面的气象服务人员深入到基层参与调研和指导工作。在此阶段,部门应把气象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作为重心,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普及需要人员队伍的参与,因此要确保宣传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达到要求,能处理好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还要定期展开专业培训,以便他们能快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只有把气象服务队伍建设好了,基层群众才能全面了解气象灾害的防治方法,减少作物损失和经济损失。
气象部门应加强与农户,特别是大型种植园的合作,不断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研究,开展气候资源的基础调研工作、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地划分气象灾害发生区,确切调查出地区对气象灾害的防治能力,从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的结构,加快转型。气候资源的开发应当注意适时、适度,要尊重原有的地势条件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努力将气象服务灾害防御系统的建设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确保农民的收入。
农作物低于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较差,特别是一旦遇到极端恶劣天气,作物的生长习性会被打乱,影响正常的发育,导致减产降质。气象部门要尽量在早期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完善工作程序和防范措施,提前做好预警应对措施,提升农民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做到行之有素,有理可依,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另外,农业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大优势技术的推广,不断研发出抗性强的优势品种,如抗旱性小麦、抗寒性玉米等,改善传统的种植方式,优化生产体系,提高作物各项指标,确保作物质量和产量。
各省各市各县的相关部门应根据农业气象服务需求,以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农村地区作为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重点,实现气象灾害监测系统的全范围覆盖。组织跨部门、跨区域部门协作,加大信息共享程度,增强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依托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如雷达探测、卫星探测、自动气象站等,丰富气象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体系的建设,促使天气预报的精准化和精细化,增强对突发天气的预警能力及治理能力。
气象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气象状况提出多种合适的应急方案,并能与农户的能力相匹配,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凸显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积极组织并开展各项气象灾害的防治演练活动,可成立多个优秀试点以供农户学习。特别要加强气象灾害频发区的预案演练,提高农户的灾害治理能力,各单位要提升协作作战水平,根据应急服务需求,配备好灾害应急监测和通信设施,提升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的预警能力,增强气象次生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能促进农业产业地更好更快发展。气象部门要形成精细化的气象预警机制,提升灾害预警能力,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构建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的防御机制,实现气象服务到村、到户的气象服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目标,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