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两种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9-01-06 14:13王金铭翟宝黔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泡桐虫口褐色

王金铭 翟宝黔

(1商城县林业和茶产业局 河南 商城 465350;2许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河南 许昌 461000)

骄驼跷蝽和锤胁跷蝽都属跷蝽科林业害虫。在我国分布范围广,河南、陕西、湖北、江西、浙江、云南、四川等省均有分布。主要为害泡桐的嫩梢、嫩叶;嫩梢受害后,流出褐色液体,日渐萎缩,最后逐步发黑,干枯,严重影响苗木生长;嫩叶受害后,叶片形成连片的黄色、褐色斑块,日久叶片畸形、萎缩,不能正常展开,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1 形态特征

1.1 驼骄跷蝽。卵长椭圆形,长约0.6 mm,宽约0.2 mm;卵顶具两个突起,卵壳表面具较密的纵行刻纹。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黄白色。若虫5龄,黄褐色,体狭长,翅芽泡状向后鼓起,末端黑色;触角和足细长,各节上具黑色轮纹。成虫体长3.5~4.2 mm,体狭长,黄褐色至灰褐色;触角及足细长,头部光滑,头顶圆鼓向前伸;头部至胸部腹面有黑色纵斑纹;触角褐色,细长,超过体长;复眼黑色,向前突出;胸部背面向上隆起,具粗糙刻点;足上具黑色环纹,各足腿节顶端膨大呈棒状。前翅黄白色,膜质透明,有紫色光泽,超过腹末。腹部纺锤形,黄绿色,背面具黑色斑块。

1.2 锤胁跷蝽。卵长椭圆形,长0.6~0.9 mm,卵壳表面的纵行刻纹较前种稀疏多不很明显,卵顶端有3个褐色突起。若虫5龄,体长6~7 mm,淡黄绿色。前胸背板两侧有明显的黑色纵纹。翅芽泡状,浅黄褐色,末端无黑色斑块,伸出腹部的长度约为腹部长的1/4。成虫体长6~7.5 mm,体狭长,淡黄褐色;触角长约体长的1.5倍左右;各足上的黑色环纹不明显。前翅纵窄,不超过腹末。

2 生态习性

2.1 娇驼跷蝽。在河南地区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地被物、枯枝落叶内、杂草丛中、墙缝背风向阳处潜伏越冬。翌年4月初开始活动,此时气温尚低,常飞往背风向阳的温暖地方活动。4月中旬飞向初萌发的泡桐幼芽上集聚、取食、交尾。5月初开始产卵,卵期8 d左右。盛发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下旬。10月上旬寻找越冬场所过冬。成虫性较迟钝,活动少,喜温暖,多在苗木的上部大叶背面取食;产卵于叶背的腺毛丛中,卵单粒散产,叶表面亦可产卵,但数量较少。初孵若虫群集于嫩梢上,日夜刺吸泡桐汁液,嫩梢受害后,流出褐色黏液,并逐渐萎缩,高生长停止。嫩叶被害,出现褐色小斑点,不久叶片萎缩,不能正常展开或展叶后在斑点处破裂。

2.2 锤胁跷蝽。在河南地区1年发生2代,以成虫于地被物、枯枝落叶内、杂草丛中、越冬作物田里等背风向阳处潜伏越冬,翌年6月出蛰。盛发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成虫性较活跃,经常活动于叶的背面或表面,吸食落在叶上的其它小虫。吸剩的皮壳留在叶面或嫩枝上,经久不掉。雌雄交配频繁,而且时间较长,不论白天或夜晚均可交配。雌虫一般不飞行。雄虫较活泼,遇惊扰即起飞转移。成虫喜高温,特别在温度较低的季节表现特别明显。早春由于气温低,成虫最先集栖在温室内或停栖在温室的塑料薄膜上取暖。秋末天气较凉,早晚多集栖在阳光照射到的叶背面取暖。卵单粒散产,卵亦可产在叶表面,但数量较少。若虫孵化后,卵壳顶端破裂,呈一白色空皮。跷蝽的发生与危害和泡桐品种间有明显的关系。枝叶多腺毛的品种,虫口密度较小,危害较轻,反之,虫口数量多,危害较重。另外,跷蝽的发生危害程度也和泡桐树龄的大小、萌发力强弱有关系。如泡桐苗木、幼树,因其枝叶幼嫩,虫口数量就大,而泡桐大树,因其枝芽萌发力弱,虫口数量很少;除了春季芽刚萌发时有虫外,其他时期基本无虫。8月以后,顶芽停止生长,不适于若虫的取食,成虫即不再产卵繁殖。

3 防治方法

一是选择枝叶多腺毛的抗虫品种栽培,降低危害程度。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苗木的抵抗力。三是结合冬耕,清除地面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冬季及时浇水,也可减少越冬成虫。四是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草蛉、寄生蜂、蚂蚁等,减轻危害。五是在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之前(5月中下旬),喷洒20%杀灭菊酯1 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防治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泡桐虫口褐色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你的手充满时辰
Conversation in a house
紫花泡桐(节选)
Red Panda小熊猫
四倍体泡桐引种试验研究
一株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