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昌莉丽 朱广琴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1006)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病变的传染性疾病。常见的猪大肠杆菌病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临床上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主要特征。
该病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周龄内仔猪高发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临床上以剧烈腹泻、黄色水样稀粪、快速死亡为主要特征。在寒冷和炎热潮湿的季节发病严重。
仔猪初生时健康,但突然出现腹泻,且在同窝猪中快速传播。粪便呈黄色或褐色,水样或糊状。在仔猪粪便中经常可以见到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脱水严重、肌肉松弛、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皮肤发绀、粗糙起皱,严重时出现呕吐,最后昏迷至死。个别病例甚至未见明显症状就死亡。
该病多发于仔猪出生后3 d左右,最迟在1周内,而球虫病一般在仔猪6~14日龄发病,所以极容易误诊。另外,该病导致的剧烈腹泻症状和轮状病毒或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极为相似,给确诊带来了一定困难,此时如果检测腹泻分泌物的pH值或有助于鉴别。因为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物偏碱性,而上述病毒引起的腹泻物偏酸性。笔者在江苏徐州地区调查发现,该病在规模养猪场发病要比散养户严重,仔猪发病率与母猪的胎次呈负相关,头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严重,二胎及以上胎次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越来越少。
剖检仔猪常见肠炎、败血症病变,尤其是十二指肠段急性卡他性炎症最为多见。胃体积增大,内容物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颌下、腹股沟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出血,剖面流黄色夹带气泡的液体。心、肝、肾表面有小出血点,肝肾有坏死灶。
严格消毒产房,保持干燥,避免贼风。在母猪产前对其乳区及乳头消毒,以免初生仔猪在开乳时就接触到大肠杆菌。如果在仔猪发病后再给予治疗,效果变差。在发现病猪后,及时对同窝其他仔猪进行隔离,并采用药物预防,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还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1]。因此,在治疗仔猪黄痢时,要注意抗菌药物的轮换交替使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先进行药敏试验,筛选高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此外,许多中药具有抗菌作用,部分中药还可逆转细菌耐药性,提高耐药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2]。
笔者选用了五倍子、黄连、黄芩、穿心莲和板蓝根5种中药煎液对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抑菌圈平均直径均在15 mm以上,尤其是该菌对五倍子最为敏感。在此基础上,随机选择60头病猪,分成3组,每组20头,分别用氧氟沙星、五倍子协同用药进行对比治疗。结果表明,第一组氧氟沙星组3天见效,死亡8头,治愈12头,治愈率60%。第二组五倍子组在第5天陆续见效,死亡9头,治愈11头,治愈率55%。第三组中西药结合治疗组第3天见效,死亡6头,治愈14头,治愈率70%。第三组治疗效果最好。笔者在实践中还发现,仔猪出生后口服痢菌净预防效果较好,对病猪按0.3~0.4 mg/kg·bw肌肉注射氧氟沙星,连用3 d,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规模化养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引进问题猪苗。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饲料及饮水卫生,禁止外来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场区各个角落严格消毒。为了增强仔猪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可以采用本场康复猪或者经过自家灭活苗高免的育肥猪的血清进行预防或紧急治疗。
该病也称迟发型大肠杆菌病,主要是在仔猪哺乳期间发生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排灰白色粥样稀粪为主要特征,发病率高,致死率低。
10~30日龄未断乳的仔猪容易发病,特别是10~20日龄的仔猪发病最为严重,而在30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病猪体温、精神及食欲正常,只是排灰白色、水样或糊状、腥臭味明显的稀粪,病程1周左右,多数可自愈。如遇气候突然变化、饲养管理不当、猪舍环境卫生恶劣及仔猪自身体质较差时,病情会加重。
以胃肠卡他性炎症为主。胃体积增大,内含凝乳块,黏膜卡他;小肠胀气、壁薄、黏膜卡他,内含黄白色酸臭液体;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仔猪白痢的预防以及免疫可以参考仔猪黄痢,同时需做到以下4点:①及时清除粪尿和污染物,确保猪舍环境卫生,注意舍内温度控制。给母猪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适当饲喂青绿多汁饲草。②对初产母猪进行科学的预防接种。③在仔猪出生7 d后开始补料,保证饮水清洁,促进仔猪消化器官更好发育。④因地、因时选用药物,如大蒜液、矽炭银、活性炭和促菌生等配合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该病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致死性肠毒血症疾病。以仔猪眼睑或全身水肿、四肢运动障碍、叫声嘶哑、胃黏膜和结肠系膜水肿为主要特征。
仔猪断奶后至70日龄最易发生,多数是营养良好、体格健壮、生长速度快的仔猪发病。发病率在10%~50%,死亡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一般局限在个别猪群发病,不广泛传播。饲喂含大量豆类高蛋白饲料会促进发病。
急性病例以突然出现神经症状为主,如共济失调、转圈或后退、抽搐、四肢麻痹、呼吸促迫、闭目、张口呼吸,最后死亡。有些病猪表现体温正常,食欲减退或废绝。病猪在头部、颈部、眼睑或结膜等处出现明显的水肿。病猪在出现共济失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后很快死亡。
剖检常见仔猪胃壁大弯部和贲门部、胃黏膜和黏膜肌层、肠系膜胶冻样水肿。喉头和气管、肺部淤血水肿。心包腔、胸腹腔有大量积水,肾淤血水肿。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或水肿等。
实践证明,疫苗接种对预防本病的效果并不明显。建议在饲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①危害食品安全;②长期使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③不利于其他菌苗的防病作用。如果限制饲喂高营养饲料,可明显降低该病发病率,但也存在限制猪只生长的缺陷。
治疗时,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 mL/15 kg·bw)和20%磺胺嘧啶钠溶液(10 mL/15 kg·bw),1次/d,连用3 d。同时,肌肉注射适量“速尿”(呋塞米)可取得较好疗效。如再采用10%葡萄糖酸钙溶液(10 mL/15 kg·bw)和 40%乌洛托品注射液(5 mL/15 kg·bw)进行静脉注射,1次/d,连用3 d,同时进行轻泻处理,效果会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