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张纬
作者单位:20013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多数受到撞击、暴力及高处坠落造成, 患者体内脏器及组织发生大范围流血, 导致患者外周血管中血量不足, 加之伤害带来的疼痛感强烈, 患者极易发生休克事件[1]。此类患者病情危急、病情发展速度极快, 为了提升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效果, 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 从而平衡患者电解质水平, 提高患者抢救效果。本文进行相关研究,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急救科所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4例, 所有患者中, 男43例,女31例;年龄最小25岁, 最大68岁, 平均年龄(43.9±10.6)岁。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 每组37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对其生命体征实施监测, 观察患者呼吸、脉搏及血压情况, 并给予氧气支持, 针对患者损伤区域实施止血, 并简单固定患者骨折处。对患者血常规予以检查, 疑似内脏损伤的患者需进行CT快速检查, 全面了解患者伤害情况。参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模式, 对患者实施足量快速补液, 直至患者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实验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 给予患者快速补液直至其动脉压达到55 mm Hg、中心静脉压>2.15 mm Hg。随即降低补液速度与输血速度, 实施手术及治疗。上述两组患者所注射的液体为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430), 剂量为20 ml/kg[2]。
1.3 观察指标 针对患者凝血功能予以监测,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检测患者电解质水平, 包括K+、Na+、Cl-及Mg2+;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及死亡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复苏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复苏后,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为(10.48±1.47)s, 明显短于参照组的(11.66±1.90)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879, P=0.0038<0.05);复苏后, 实验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1.66±3.43)s, 明显短于参照组的(38.18±3.70)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607, P=0.0000<0.05);复苏后, 实验组凝血酶时间为(14.24±2.04)s, 短于参照组的(17.20±2.27)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5.8995, P=0.0000<0.05)。
2.2 两组患者复苏后电解质水平比较 复苏后, 实验组K+为(3.69±0.48)mmol/L, 与参照组的(3.71±0.50)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55, P=0.8612>0.05);复苏后, 实验组 Na+为 (143.66±14.36)mmol/L, 与参照组的 (144.85±14.28)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74, P=0.7218>0.05);复苏后 , 实验组Cl-为 (106.54±13.72)mmol/L, 与参照组的(105.17±14.22)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7,P=0.6745>0.05);复苏后, 实验组Mg2+为 (0.85±0.21)mmol/L,与参照组的(0.86±0.19)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48, P=0.8305>0.05)。
2.3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 实验组经抢救后34例患者抢救成功、占比91.89%, 3例患者死亡、占比8.11%;参照组经抢救后26例患者抢救成功、占比70.27%, 11例患者死亡、占比29.73%;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6381, P=0.0175<0.05)。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在临床中治疗难度较高, 因患者创伤有所不同, 其临床表现具有极高的差异, 患者失血量较多,极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等问题,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 为其补充液体十分重要, 能够避免患者血压下降, 从而提高患者体内血量, 保障患者器官供血, 防止因器官供血不足而发生功能衰竭问题[4]。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 与患者血浆生理结构具有相似性, 因此能够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补液之中[5-8]。实验组与参照组所应用的注射方式有所不同, 其中, 参照组始终给予大量、快速的液体补充,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提高患者血容量, 但是也极易造成患者凝血时间延长, 反而影响了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实验组所采用的限制性液体补充模式, 使患者体内液体与血液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 此时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较低, 患者体内电解质浓度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9]。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Na+、Cl-及Mg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1.89%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0.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 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 其临床效果较好, 患者抢救成功率较高, 应予以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