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
(河北省滦州市第一中学 河北 滦州 063700)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钻研教法,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但实际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搞好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做法。但是,如果题目比较简单,再一味强调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会减弱学生课堂听讲的兴趣,对问题不能认真思考,结果失去了预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如果题目比较难,学生通过预习也难以理解,他们就会放松对预习的要求,仅仅简单的粗看一遍便不再往深层次思考。这两种情况的预习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以后预习安排中,教师要仔细斟酌,对预习的难度要做好把握,对学生需要预习的内容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哪一方面,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新时代的课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宝贵时间更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授课内容的深度、难度,都要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侧重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频率与效率的关注。教师不能图省事,为了课堂任务的顺利完成,很多事情替学生完成,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求知,改正错误,由此带来的乐趣,是教师的讲解无法取代的。
数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让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教师要在耐心辅导的基础上,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通过质疑提问、反问、设置悬念、幽默故事等,也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梳理,引出新内容。要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听课状态。
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把抽象的理论展示出来,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具体化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如立体几何,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很容易就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再联系生活实物,对学生立体感的培养,起到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