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繁 黄思懿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护环境,于是各种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利用园林景观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理念,如何让城市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是每一位景观设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拥有良好园林景观及生态环境的城市,不仅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今,园林景观已经普遍运用于城市建设中,但随着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园林景观已不能满足城市的需求,生态园林成为当代园林的发展趋势。生态园林是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灾害为主导思想,结合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建设园林绿地系统[1]。在这个系统中,合理配置园林要素,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而不是一个需要人工大量投入,长期维护的群落,创建一个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合理的开发及过度消费使环境资源面临严峻的考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能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美化环境,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小气候,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园林建设,会促进城市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园林设计涉及交通、气象等行业,覆盖面广,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形式下生态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2]。
生态城市的理念是按照市民的需求,加强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其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和谐是指城市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的重要性,认为自然是人类的附属物,以至于大量的绿地建起了高楼大厦,这显然不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所应该有的现象;高效性包括转换和流转者2 个系统。转换指的是投入与产出在转换过程中呈倒金字塔型,流转者指的是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降低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减少城市污染,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3]。生态环境同样要强调整体性,在确保城市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下,追求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切记不能以消耗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4]。
城市发展中,商业用地面积在不断扩大,城市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此外,一些生态问题也不容乐观,如大气污染现象严重,空气中一些污染物普遍超标;水体污染普遍,缺水现象严峻;噪音污染严重;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少。虽然近些年来各地对公园绿地建设都较为重视,但如此规模还是不能达到环境的要求,并且有一些不合理的园林建设,甚至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令人痛心,仅关注设计整洁性与美观度的传统园林,已经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利用生态学理念与技术,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5]。
园林的生态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它能改善气候,热岛现象就是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导致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6]。所以在炎热的夏季城市中,茂密的植被能够抵挡强烈的太阳辐射,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热岛效应也会大大缓解。其次,园林还能净化空气,植物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利于维持空气中氧气含量,一些树木能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松柏类植物能释放一些杀菌素,可以很好地改善空气,叶片分泌的粘性油脂具有阻滞尘埃的作用,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音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 宽的林带可降低噪声10~15dB;30m 宽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8dB;4.4m 宽的绿篱可降低噪声6dB[7]。
生态平衡是自然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则,其概念就是指处于顶级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生态系统内外的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相对平衡,届时生态系统的整体效果最好。
互利共生是共生中的一种形态,是生物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共生物种双方互相都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所需要的营养。
生物多样性越复杂,生态系统就会越稳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会越强,生态系统就会更长久地存在。
景观建设的前提是了解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条件、植被情况,设计的景观必须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将乡土树种作为园林景观的基调树种,当地的乡土树种都是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生存下来,对当地的环境条件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后期的人工养护的花费会较少,符合设计中的经济型原理,设计过程中尽量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不能违背当地的自然条件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建造,如在干旱地区做一片湿地,在沼泽湿地种植一些旱生树种,这显然违背生态规律。在设计过程中,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生态环境。
在园林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最大化发挥其作用,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符合环保的理念。
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首先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根据植物的耐阴性和喜湿程度配置在适宜的环境中。此外,还要考虑物种之间的关系,避免一些相互抑制的树种种植在一起,植物的配置还要满足生物多样性原则,尽可能地营造群落乔灌草丰富的层次。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自然的群落中,生物演替都是向增加的方向进行演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遵循生物多样性原理。
近些年,越来越热门的雨水花园和海绵城市就是利用雨水的典例,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汇聚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净化雨水,并使之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使之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能缓解城市用水的短缺。
城市园林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浅显的表面,一定要根植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利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健康、美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