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璇 马 骏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西方古典园林主要有3 种风格: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和英国自然风景园。这3 种风格不仅代表了西方传统园林的最高成就,而且都对现代风景园林产生了巨大影响[1]。其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以其严谨的几何形式,集中体现了西方理性主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7 世纪上半叶,几何论证方法演绎出唯理主义思想,把规则式园林追求的完美的形式、庄重的风格和豪华的品味推向极致。17 世纪下半叶,法国绝对君权体制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步入了绝对辉煌的巅峰时期。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绝对君权专制统治到达顶峰,古典主义成为御用思想与文化,土木工程也开始在全国兴建,法国的园林在这样一种有利条件下发展到了最辉煌的境界。
在勒·诺特尔出现前,意大利园林已经度过了最辉煌的时代,意大利园林最初传播到法兰西地区时,传播者设计水平不如早期大师,不能很好地将意大利台地园的设计方法融合到法国的开敞平原上。最初主要是一些内容和手法的单纯模仿。后期法国园林中逐渐引入了雕塑点缀,花圃也出现在花园中,只是图案与装饰手法还比较单一。勒·诺特尔的出现为法国园林带来光明,体现了理性主义的审美思想。
勒·诺特尔和造型师们虽然没有创造出新的造园要素,但结合不同园林的地形特点和面积大小,综合考虑,用新的创造性的方法来使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了更为统一、均衡、壮观的整体构图。这种“伟大风格”的核心在于要加强中轴的艺术表现力,使所有的要素均随着中轴而设置,按主次顺序排列在轴的两侧。
其要素有:轴线、林荫路、丛林或丛林园、运河、花坛、绿毯、雕像、修剪植物、水景等。
从欧洲北部到南部,从西部到东部,法国的文化传遍整个欧洲,到处弥漫着法式味道,人们纷纷效仿,来到法国学习,或是法国的大家去各国传播。从地形上看,欧洲北部的地势较平坦,能像法国那样充分运用勒诺特尔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勒诺特尔式园林自从17 世纪中叶兴起,一直统治欧洲的造园界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并影响到各国的城市建设[4]。
法国古典主义与意大利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相汲取对方的优势,相互渗透设计风格。勒·诺特尔式造园在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地区比较盛行,原因是该地区地势比较平坦,适合这种广袤式园林的建造与发展。此外,米兰、特里诺、威尼斯的贵族们也热衷于法国式造园。代表作有米兰的卡斯特尔拉佐别墅、威尼斯的彼萨尼宫。
彼萨尼宫总体上地势平坦开阔,从入口处便能看到平铺的水轴与远处白色的宫殿,整体视平线的布局结构,使庄园在进深与面宽2 个方向,都体现出良好的空间感受,显示出受法国园林影响的宏伟的尺度感。18 世纪,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对彼萨尼宫有了进一步的影响。园林中点缀了带有花纹的花坛与巨大的雕像。从前景向远处的延伸,直接反映了法国凡尔赛模式在意大利地区的应用。设计师结合法国园林与传统的围墙花园,强调了通过门窗对外的视线效果[5]。
然而从地域上看,意大利地形地貌较法国复杂,山地较多,因而意大利勒诺特尔式园林,从气势上远不如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但园林通常能依山就势而建,高差较大,景观处理较为细腻,水景丰富多彩、激动人心。
勒诺特尔式园林传播到荷兰的时间较晚,凡尔赛宫苑的全盛时代过去25 年后,在荷兰出版的造园书籍中,尚未介绍勒诺特尔所采用的造园新样式。小范围模仿法式园林的营造活动始于17 世纪末威廉三世统治时期。
在植物造景方面,荷兰继承并发展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许多特点。自17~18 世纪,荷兰在主要的庭园中都设置了柑桔园,这与凡尔赛宫中所看到的柑桔园感觉十分接近。而荷兰园林中对于植物的造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绿篱或其他植物往往被修剪成极有“人工感”的绿色造型。
但由于荷兰人口稠密、领地狭小、崇尚民主精神,且多强风和地势低洼,导致营造法式园林具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还是有如辛伍埃、马洛和罗曼为代表的造园师忠实地秉承了勒诺特尔的造园风格,为宫廷设计了多座勒诺特尔式园林。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平缓,中部为丘陵和中等山地。17 世纪后半叶开始,受到了法国宫廷的影响,德国君主们也开始兴建公园,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由此传入德国。德国的勒诺特尔式园林大多出自法国造园家之手。
德国园林始终未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园林风格,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一些造园要素的处理手法上,仍然有与众不同之处。水景的运用是德国园林较突出的方面,规模宏大,十分壮观。而且因技术的成熟和材料的变化,其水景的细部处理非常精美,布局和构图方面都有变化和突破。此外,在造园技法和要素处理方面,德国园林也表现出了本民族代表性的严谨与细腻,如德国园林中的绿荫广场,在规模上,比意大利园林中的绿荫广场要大,在布局上又远比法国园林中的绿茵广场紧凑,并且具有使用功能,如1689 年建成的海伦赫森宫苑内的绿荫广场,至今仍在上演节目。
俄罗斯位于欧洲北部,地势东高西低。17 世纪末,彼得大帝醉心于欧洲文化,包括欧洲园林。彼得大帝曾到过西欧的法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当时正在欧洲大陆盛行的法式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自此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在俄罗斯广泛传播有了政府的支持,工程进展相当顺利。俄罗斯园林既有勒诺特尔式园林的恢弘气势,又有意大利式地势起伏的跌宕水景,还有自身精心创作的细节的处理方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完美无缺。
俄罗斯园林自身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园址的选择和要素的精心处理上。就选址而言,俄罗斯园林充分吸取了意大利园林的经验和凡尔赛宫的教训,更加注重园址的地形变化和充沛的水源,确保在园中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水景。在园林景色上更加丰富迷人,既有法国园林深渊壮观的透视线,又有意大利园林丰富的立体层次和活跃的水景变化,视觉效果更胜一筹。
勒诺特尔式园林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将近1 个世纪,它把园林的轴线连接在城市和森林原野之间,中间则是宫殿和花园。这种巨大的结构成功地完成了从城市到自然的过渡,使园林与城市、园林与自然之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影响了园林,也影响了城市建设。勒诺特尔式园林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园林界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几何式布局和空间处理方式,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现代景观设计以及当代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同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美国现代主义风景园林设计师丹·凯利,以及极简主义风景园林师彼得·沃克,其设计也会带有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影响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