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 郑忠标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植物是园林景观营造的基本要素之一,而植物文化内涵更是植物造景的灵魂所在。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从自然山水园到规则式园林,都始终留存着植物承载人类精神寄托的踪影。西南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包括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等地形单元,主要指川、滇、黔、渝4 个省市。整个西南地区分布着如长江、元江、澜沧江等较多大江大河以及藏北、滇中、滇西北3 个高原湖泊区,水量充沛,生物资源相当丰富,并形成了多种植被类型。中国园林自汉武帝开创的一池三山到如今的大地景观,西南地区园林也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影响下,形成了少数民族园林如傣族园林、川派园林、巴蜀园林等独有的风格体系。西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也为西南园林的景观营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结合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区位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西南园林中植物文化也同样有不一般的厚重感,人们在利用郁郁葱葱的植物同时也赋予了植物丰富神奇的文化内涵。纵观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稍显分散,以园林植物文化为主题进行文献搜索,共得出文献321 篇,经过筛选和整理,主要研究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的文献却只有30 余篇。按地域性划分对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文献进行以下梳理:
经过筛选和整理,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文献于自1994 年~2017 年,共发表了40 多篇,其中包括12 篇期刊论文、6 篇学位论文、1 篇会议论文。这些文献主要研究西双版纳傣族、丽江纳西族、昆明地区寺庙园林等植物文化体现,从植物文化渊源、文化内涵、植物景观的营造及趋势等多方面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林萍等人于2002 年在《西南林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将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渊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述了“万物有灵”“佛教文化传入”“花品喻人品而使植物人格化”的3 种文化渊源,并归类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分为神性植物、宗教信仰植物、民俗礼仪植物及植物语言,文章总结了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的特色,包括显著的地域特色、常绿乔木的骨干作用、可食植物的普遍应用。最后,还针对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利用提出了与园林景观设计及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两点建议。张迪妮等人于2017 年发表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上的《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的植物文化》,总结了云南主要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的用途分类及云南园林植物特点,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的开发利用。
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是我国傣族的主要聚居地,且处在热带季风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该地区高等植物种类丰富,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6,且具有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该地区的园林植物文化,不管是民族文化,还是园林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许再富于1994 年发表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植物知识体系与植物多样性持续发展的关系》一文中,就列举了早年一些专家较多研究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化和民族植物学,其中提到了傣族颇具特色的主要建筑形式“竹楼”,傣族人自创的贝叶植物文化及佛寺庭园的五树六花文化,还包括专著《经济植物庭园》禹平华等,1984;尚属较早的傣族园林植物文化研究内容。
从张婷婷于2012 年发表的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中得知,最早的研究是许再富于1998 年主编出版的专著《热带雨林漫游与民族森林文化趣谈》,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热带雨林的一些新知识,生动有趣地描述了西双版纳的民族森林文化。郭家骥于1998 年主编出版的专著《西双版纳傣方向的稻作文化研究》中也介绍了版纳地区早期农业祭祀,佛寺和农业生产等文化内容。这2 本专著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研究的前身。
此后,何瑞华于2004 年发表在《中国园林》的文章《论傣族园林植物文化》,对傣族园林植物文化作出了较详尽的介绍和论述,包括傣族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宗教影响下的傣族园林植物文化如贝叶文化、佛树文化、五树六花等,民俗文化中傣族村寨的私家园林、龙山林自然园林、傣族青年借物言情的歌唱文化植物种类。文章末还详细介绍了傣族的园林生态文化观,让世人知晓傣族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认为人与自然的排序应该是:树、田、山、水、人。
李德飞与马俊于2006 年发表在《林业调查规划》的文章《云南傣族园林植物特色及文化内涵》,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列出了西双版纳傣族宗教信仰植物,包括食用植物、爱情植物、药用植物、文学艺术植物的详细植物名录,名录中对植物名称、科名、种类、习性、用途或意义或功效进行了说明。白成元在学位论文《滇中南主要园林植物景观研究》中,也研究了西双版纳傣族及其它少数民族村寨与民居,宗教祭祀的园林植物景观,总结分析滇中南城市道路、公园、居住区、少数民族佛教建筑园林植物景观特点,也总结了滇中南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相似性,并分析其植物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滇中南少数民族园林植物生态观对现代园林的启示。该文章对研究少数民族园林植物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丽江地处滇西北云贵高原横断山脉,海拔高,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植物类型多样,丽江主要居住民族纳西族人民对植物有深厚的敬爱之情。李云巧于2009 年发表了学位论文《丽江市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研究》,文章阐述了丽江寺庙的产生和发展,丽江寺庙园林的类型和组成,是对丽江寺庙园林植物文化研究较早的文献。杨桂芳于2011年在《广东农业科学》发表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古树名木的价值分析——以丽江古城为例》这篇文章,着重从古树名木的价值展现丽江古城园林植物文化的魅力,分析了丽江古城古树名木的资源和现状,并总结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为传承和创新园林植物文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也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有效保护世界遗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杨桂芳于2012 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的《论丽江纳西方向园林植物文化》,详细地论述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文章分析了丽江园林植物文化产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背景,总结列举了丽江园林植物文化的地域性、宗教性和发展性,还分析了丽江纳西族园林植物文化的价值,包括提升生态文化品位,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内容充分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方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同年,杨桂芳发表在《中国园林》的《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中,分析了丽江古城园林植物的文化功能,列举出纳西族人民喜爱的丽江古城园林植物名录,还详细分析丽江古城地方特色植物配置模式、点线面绿化景观。近期的研究有刘佳青发表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 年论文集》的《丽江市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该文章主要研究了丽江宗教民俗与植物、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古树名木与景观、建筑文化与植物、城区园林景观与植物、风景名胜区景观与植物等,从而总结了丽江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丽江园林植物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川是久负盛名的天府之国,不仅仅得益于优越的自然风景条件,更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沉淀而引人注目。四川是我国植物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优越的植物资源造就了古朴自然、粗犷大方、清幽雅秀的巴蜀园林,成为了四川园林的一大特色。但相比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对四川园林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从艺术形式或园林要素的研究,尤其是植物与文化结合起来的研究少之又少。
四川传统纪念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种独特形式,因四川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刘俊峰在学位论文《成都传统纪念园林的植物文化研究》中,对四川园林即川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一带,也就是古代蜀国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进行了非常细致的研究。文章中概述了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及成都传统纪念园林植物特色,并梳理了成都传统纪念园林植物发展脉络,并划分成都传统纪念园林的主要类型。分析了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的7 个影响因素,并分别以实例论述了以君王、臣子、文人雅士及重大历史事件中具有特殊身份的四类纪念对象的园林植物特色,结合相应文化内涵,具体罗列出了这四类纪念园林中的植物种类及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搭配关系。阐述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传统纪念园林植物文化在当代纪念园林种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当代纪念园林种植设计的交流融合的发展思路。为巴蜀纪念园林独特的古典园林形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川园林以四川西部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一带为主要范围,罗婷元于2006 年发表在《现代园艺》的文章《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特色》,以多个古典园林实例论述了园林植物作为文化符号,反映古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形态。还通过园林中的古树、重要历史文化景观,提出园林植物作为有生命的历史载体的观点。文章还提出园林植物不仅是简单的造园要素之一,更是作为园林风格体现的主要元素之一。司雨田于2006 年发表在《建材与装饰》的《成都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意蕴起源浅析》,简要地论述成都古典园林植物的3 种文化意蕴起源,包括影响我国主要审美取向的儒家思想,汉传佛教带来的禅宗思想以及最具有四川地方文化特色的古蜀仙道思想即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渊源。该文对研究四川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张婷婷于2012年发表的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中,列举了一大批前人专家学者们研究四川古典园林的专著及文献,但着重研究四川古典园林植物文化的成果却廖廖可数。四川气候条件湿热多雨,境内竹类分布丰富,熊泽平于2010 年发表在《世界竹藤通讯》的《成都望江楼公园竹文化发展与探计》,重点阐述了望江楼公园竹文化艺术的发展渊源、竹文化精品展览及其艺术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但对竹类作为园林植物文化研究的内容较少。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2/3 的国土面积都是此起彼伏的山陵,西南地区更是以山地地形造就形成了层次丰富独特的园林景观类型,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的山地园林景观在川渝园林中有重要的分量。山地园林植物景观体系也因自然地形,山地文化等因素呈现出别样风味。对山地园林植物景观进行研究的颇多,但着重进行山地园林植物文化却廖廖可数。黄琳惠在2010 年的学位论文《山地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探析》中,以重庆山地园林为例,探讨和分析山地园林植物景观文化,以分析、归纳、调查、对比、总结为线索,在初步建立山地园林植物景观文化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总结重庆山地园林植物景观文化内容,并分析了现代山地园林在植物景观文化传承上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希望对今后山地园林植物景观的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通过检索及整理中国知网(CNKI)相关关键词,园林植物文化的研究中,针对西南地区园林植物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如傣族、纳西族。且主要研究园林植物文化渊源思想,民俗文化对园林植物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寺庙园林植物文化,地域性较强的园林植物文化特色以及古典园林风格的园林植物文化意蕴与形态。对曾有或已有的深厚园林植物文化研究较多,但面对如今城市发展的通病千城一面的困境没有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以及未来园林景观营造中园林植物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还没有更明确的方向指引。另外从地域性来看,现有的研究中,对贵州、藏区等地园林植物文化的研究几乎空缺,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洽、渝、藏,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又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如能将这些异同之处进行梳理,将对西南园林植物文化及西南地区现代园林发展方向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