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潍 曹安琪 王若环 陈 好 刘奂岑 陈 宇
(1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景观设计重点实验室)
产业融合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其是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和现实选择[2],且具有以下3 种优势:
产业融合有助于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带来了新的技术、模式和思维。它的诞生与发展会应用到原产业的各个层面,使各个不同产业横向一体化,从而加速产业融合进程[3]。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单一产业的运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和适应市场的变化。此时产业融合带来有活力的技术、完整的产业链、快速的市场流通环节等,便会引起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在优胜劣汰的大格局下,思维单一、创新能力弱、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会更加难以生存。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便会不断从中寻求各层次、各深度的创新,继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助力整体产业的加速发展。
产业融合可通过不同产业的交叉运行与协作,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时,提高市场需求层次,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纵观历代产业发展历程,很多单一产业因只追求自身优势,长期以一种固定形式操作,形成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而这些模式科技含量低、技术手段落后、产出商品档次不高、与市场联系薄弱、管理决策盲从等局限,导致整体产业结构粗放与不合理。如果单一产业相互融合,各产业优势不仅得到了极大发挥,劣势也会得到其它产业技术的有效互补,加大了产业之间的联动性,并催生出新技术应用到更多传统部门,从而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4]。
产业融合可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促使企业间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5]。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拉动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各区域间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产业融合便是加大区域交流的一条纽带,这不仅使得各产业间优势互补、协调并进,还使得各项资源迅速汇集,并得到合理而有效地利用。
以休闲农业园产业融合作为切入点,大力培育创建园中各项产业链接,实施“休闲农业商品化生产、农业产品产业化经营、产业品牌绿色化管理”的新思路,就可达到农业园中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在经过调查与研究后,发现以下几类应用方式:
农旅文融合的创新思维是为了摆脱休闲农业中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不强、旅游不兴、文化不厚等困境,且许多地区大力开放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文促旅、以旅促农、农旅互动。当地决策者也大力发掘当地文化资源,并意图保存、修复、重组文化元素,以期带动旅游业发展。在文化产业与农业的共同引导下,当地旅游业开始蓬勃发展,在旅游业的促进下,当地农业也得到了符合市场选择的上升空间。由此,农业、旅游业及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一个区域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彼此的运作效率,以期达到一个利益与形态的最大值和最优解。
农业高效化、精细化是产业融合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因农业可借助与高新产业融合的机会,实现生产革新、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所以,农业与高新产业的融合可以发掘巨大的进步空间,并且我国农田面积大,农业人口基数大,而农业水平发展相对薄弱。农业高精化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农业示范区的建立与发展,且可通过引进新兴科技与信息技术等手段,革新农业生产、加工与管理等,然后不断融合,借鉴优秀案例,形成一套全新的农业生产体系,并以示范园的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发挥其教育功能,为下阶段的农业高精化普及作贡献。
我国严峻的生态形势是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必要原因。当今,众多产业在取得经济回报的过程中,过分消耗环境资源,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于是,我国迫切需要发展与兴起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保护,甚至修复生态环境的产业,而农业与生态的融合则可为此提供解决的契机。它的融合是在农业基础上,注入生态保护概念与元素,在其建设、运行过程中,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与效率,还可为生态保护的实行与教育提供优良的环境。
植物景观是基于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园价值创造的载体之一,是农业景观空间组成的重要要素。同时,农旅文融合、生态融合、农产高精化等能促使休闲农业园产业、功能、文化和空间的融合。因此,从战略着眼点出发,提出植物营造技术的4 种模式:
在现代休闲农业植物营造形式中,各休闲农业规划模式已基本同质化,且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已习惯以求新的目光来寻求新的视觉美感。因此,发现新的游客需求,谋划新的产业项目和总体运营模式,是所有休闲农业项目选择与发展谋划的基本落脚点。而对于植物营造技术来说,便是从新植物种类、新组合形式、新运营管理等方面考虑植物景观创新性发展。例如,我国农林种植业研究和培育的大量优质新品种,不仅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植物组合方面,利用观光果蔬与中药草本互利共生,生产性植物与观赏性植物穿插种养,采用新的工艺技术和开发新的加工产品,还能拓宽休闲农业园经济收益,提高园中可生产性植物景观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农业景观配置技术上的创新,既容易进入市场,又容易获得政策支持与投资商的认可并投资。
在农业植物景观营造技术中,以植物色彩搭配为园景基底的模式是一种看似难度较小,但却需要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潜力的战略思考模式。众所周知,植物叶色作为成景元素,是植物景观形态观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多变、季相各异,在配置时需考虑呈色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时序。色彩丰富、色量大、红黄相间的色叶林,也极大丰富了休闲农业景观层次。所以,打造色叶植物景观除了需考虑地域气候适应性外,还需合理搭配,使其成为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发挥其生产、体验、保健、文化传播、教育和生态功能等效益。因此,在原有单调大面积绿色植物景观中,特意增加色叶树种的应用比例,呈现多元化的应用方式与模式,是现代休闲农业景观发展的主格调。
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域造就不同的植被景观资源,这里的“特”指不同区域内所拥有的乡土、文化与观光属性的农业景观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农业园中新型的产品开发技术、生产工艺线路与生产规模,可选择既满足观赏需求,又满足生产供给需要的植物作为成景素材。例如,大片的林木在规划范围内,既不能大面积砍伐,又不能成批量移植,可就地取材,利用林下空间养殖适生的动物。在森林中放养动物吃野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林中观赏与林下经济结合的双间模式。同时,不断挖掘新的可利用资源作为特色,以稀缺的资源作为依托,进行项目的选择与发展,成功概率不仅高,而且不容易引起外部激烈的竞争,达到维护地域生态景观与发展地域持续经济的双赢效果。
在当代植物配置理念已趋于成熟,且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摆在首位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得现阶段的景观在同类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寻求进一步发展。因此,模式规划只有先将园中每一处景观、每一项环节做精、做细,才能最终在群体中脱颖而出,从而起到同产业融合模式下配置技术的龙头效应与示范作用。此时,植物品质、成景设计、植物功能定位、产品服务及后期加工制作工艺精准配比就显得尤为重要,且摸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实施以优质植物品种为基础,以观赏体验为导向,以标准化生产服务为保障,以深精加工为支柱,以品牌化运营为龙头,大力发展精品景观型农业。通过打造精致观光与游乐体验的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快模式间的推进与运行,继而使该农业园中的各项产业成一枝独秀,并将休闲农业园景观及产业发展推向高峰。
总而言之,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国内休闲农业发展较迅速,农业功能也由传统生产、经济、创汇功能,转化为休闲、保障和景观美化等功能。且一个区域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农业资源现状,通过区域市场及国外市场的需求来决定,找出可实现的,具有发展前景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自身乃至迎合当下时代需求的规划模式。通过扎实的建设与科学的经营,使休闲农业产业融合下的景观,逐步走上一条能带动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品质及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健康、稳定的现代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