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宇 杨翠霞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传统村落是指年代久远,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传统形态保留至今的村落,是人类最初聚居和活动的场所,是具有独特魅力和明显群系特征的人居文化空间,是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空间载体。
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结构特征形态和类型分布,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方式[1-2]、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3]、传统村落空间和文化[4-6]、景观基因识别[7-8]等方面进行研究。总而言之,目前国内外对于中国东北聚落景观的研究相对较少,这充分说明此项研究的不可替代性。选择了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底蕴的辽宁省锦州龙岗子村为研究对象,从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因子、整体布局形态、民居建筑特征、人文景观4 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龙岗子村景观基因,不仅能客观反映出聚落各景观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和关联之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北镇市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市,位于辽宁西部东端,医巫闾山东麓,东距沈阳200km,西南距锦州120km。属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量适中。锦州市历史文化悠久,自春秋战国伊始,康熙四年单独确立为锦州。龙岗子村、石佛村、华山村3 个村被列入辽宁省拟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因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聚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龙岗子村独特的发展历程、村落布局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北镇成为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景观。
北镇市富屯街道龙岗子村,始建于元代。位于北镇古城西北6km 处,辖11 个自然屯,是著名的辽代皇陵风景区,拥有辽代墓葬群、辽代石刻、慈圣寺。拥有国家级文物单位1处,省级2 处,县级6 处,村中大部分村民都为满族。龙岗子村位于群山包围之中,依山傍水,是传统山地丘陵型聚落,地势东高西低,沿山脉走势分布,山脉搭配植被组合成天然的丰富景观风貌。
村落布局为带状,沿山形走势呈点状分布,地形地貌可划分为山区、平原、洼区3 种地形,整体布局独立又相互联系,龙岗子村西高东低,三面环山,东面面对草原,南侧面向鹰嘴山,西面靠向龙门峰,北侧紧邻烟筒山。地质构造上从北镇凸起,山体由各类花岗石组成,大多为直坡,部分为凸坡,连接山与山之间的谷地呈树枝形式,错列分布,坡向分为阴坡及阳坡,山石遍布阳坡,土层覆盖阴坡,植被覆盖率在60%以上。
龙岗子村民居特征方面,有近800 人居住在20 世纪50~70 年代典型的东北五花山墙式平房中,屋顶造型主要是囤顶式为主,少量平顶式,体现了东北民居独有的地域性。错列式的布局,有利于采光通风,这种布局可以较好地将风引向建筑群内部,周围种植绿化带削弱风力,可以有效地抵挡冬日的寒风,营造室内冬暖夏凉的气候环境。墙体建筑材料分为砖墙和土墙,大多低矮紧凑,外形规整。龙岗墓群是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辽代帝王的陵墓。布局上处于环境优美、地势开阔且背山环水的口袋形山谷中,有利于排水并在附近建造建筑物。从墓室结构上来看,墓室内部采用仿木结构的建筑材料,砌造出廊及斗拱。与辽代前期墓室不同的是,龙岗子墓群在营造景观方面采用“影作雕砖”的技法,尤其在龙岗子三号壁画墓中,呈现出了斗拱、雕刻的门及窗。
龙岗子村艺术剪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中蕴含儒家、道家和萨满教理念,表达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的思想。剪纸材料主要为宣纸、红纸、卡纸,技法形式采用单色、拼贴、阴刻、阳镂,手法采用刀刻、剪裁、手撕。龙岗子村烹饪以烧、烤、蒸为主要方式,擅用自制生酱。龙岗村民好渔猎,喜食各种打猎捕捉的飞禽走兽,且大部分为清蒸。信仰以佛教为主,龙岗村以鹰与狼为图腾,但村民沿袭古老称谓将鹰称为“海东青”,这些图腾在龙岗子村建筑、服装、祭祀方面得到体现。文物古迹绘画技法则多为墨线单勾轮廓,并运用平涂、白描及晕染的手法。
以辽宁省北镇市龙岗子村为例,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对龙岗子村传统聚落的自然环境特征、整体布局特征、建筑景观特征和人文景观特征进行了识别分析,从众多景观基因中提取聚落景观产生影响的基因,最终组成了龙岗子村景观基因图谱。旨在加强北镇市传统聚落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对促进北镇市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