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琼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055)
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们一直都在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主动作用极其有限,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大自然[1]。城市出现于农业革命时期,工业时代人口剧增,城市扩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自此人类活动、城市发展和自然一直处在矛盾之中,寻找发展的平衡点成为了我们的考题。
公园城市就是要让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公园,城市和快节奏的生活将人类与自然隔离,城市公共绿地成为了人们与自然接触最多的场所。但这些公共绿地存在生态环境不佳、与城市分隔、空间不共享等问题,利用公园城市理念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从乌托邦到理想城市,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好的城市模式。奥姆斯台德提倡“把乡村带进城市”,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1]。之后,英国学者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设想,其基本结构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2]。20 世纪60 年代,新加坡提出了花园城市概念。
建国后,我国诸多学者也开始讨论城市发展方向。20 世纪50 年代,我国提出大地园林规划。1982 年,汪菊渊先生指出:“(城市)只有自然景色、建筑与园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才能成为一个优美的城市。[3]”1992 年,钱学森先生指出,要把整个城市建设成为一座超大型园林,并提出“山水城市”理念[4]。吴良镛、孟兆祯院士都曾提出,从公园绿地角度出发引导城市格局。
从园林城市建设到森林城市再到生态城市,我国在近3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公共绿地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公园还是作为城市的一个基础设施。公园城市借鉴现代园林理念,延续了我国对城市的探索,是对自然、城市、人之间相处模式的一个创新探索。其不同于之前“园在城中”的出发点,而是从“城在园中”出发,将城市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并以“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做为主导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然的美好家园。
公园城市理念提倡环境共生,生态格局成系统、成网络,这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人与天调”理念不谋而合。其注重整体结构梳理,充分考虑城乡关系,将自然山水、人工山水、公共绿地、道路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整体连续的布局,点线面建立网络互联、功能完整的生态系统。
建设公园城市,其根本转变是人城园共荣[5]。公园城市突出以绿地为中心,强调开放性、与城市共生。强调城市整体的功能合理布局,要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园林无缝对接,充分考虑公园与周边城市各因素共生的机制,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
“公园城市”的“公”指的是公共、公平和共享。一定比例的共享资源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符合人类聚集生活的心理健康需求,并带来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6]。由私而公不仅是城市建设的趋势,更是社会和精神层次的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绿地组成城市生态网,城市公共绿地的生态格局应是连通的。设计城市景观时,无论是水体或是绿带,都应与城市其它重要生态斑块,比如水系、道路绿化有机联系起来,如城市公共绿地的绿化应保证一定的宽度,也需考虑生物通道,引入自然生境类型,同时,注重可持续设计。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谈论生态设计首先应考虑尽量耐久,无论是一个雨水花园,还是一片挡墙,修好以后可以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是生态的根本[6]。城市景观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应尽量考虑经济因素和项目运营,关注项目使用者长久的功能需求,采用成熟的工艺、合适生态的材质,少做后期容易破损无法维护的景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考虑审美的持久性,不要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从实际出发,做到减量、可持续设计。
设计城市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将景观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设计应融入到城市环境中。城市景观的功能设计应与城市用地属性产生联系,按需设置,在风格上也要贴合周边城市氛围。城市绿地景观需结合城市景观,可以充分利用古典园林借景手法。从公共绿地角度出发,首先应将视线集中在优美的绿地环境中,可以利用植物、地形等元素,屏蔽破坏园内自然景观的干扰因素,比如,高层建筑、高速路等。对于不可避免的城市景观,绿地内的景观应结合外界景观进行统一考虑,形成一体的、融合的景观,比如,城市天际线和周边建筑。
从城市角度出发,则应采用透景手法,尽量将绿地内自然景观引入城市外,延续城市的视线通廊。纽约中央公园在视觉上的处理值得借鉴,其设计利用密植遮挡周边高楼,在公园中的游人便感受不到城市的存在,但同时在边界处理上又形成了人视角度的透景,将公园内的景观自然地引入到城市空间,让城市的行人也可以享受到公园的自然美景。
共享的思维可以让同样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达成更美好的生活愿望[6]。城市公共绿地的共享性首先应保证它的空间形式是共享的,从而实现人们的生活共享和对不同活动的需求。城市绿地常常出现一些功能单一、利用率低或过分私密的空间,部分空间和城市缺乏联系。设计城市景观时,应仔细梳理城市公共绿地的空间类型,对部分公共空间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造,通过空间的重组,创造整体融合、层次分明、活动丰富、开放共享的空间。具体来说,应保证公共空间和城市共享,并活化城市中利用率低的空间,合理布置动静空间和集散的小空间,并注重植物和地形对空间的影响。
公园城市的目标是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其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突出以公园为中心,注重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城市公共绿地是实现公园城市和提高城市生态水平的重要因素,也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公园城市理念对城市景观设计,创造美好生活环境起着积极作用。在城市景观设计实践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发展需求,通过生态、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因地制宜、统一合理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