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肖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3)
园博会以园林园艺和展览文化相结合的形式从西方传入我国后,成为风景园林行业的风向标。城市展园肩负着展示地方城市风采,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任,同时,也是设计师展示设计理念和创造力的媒介。如何将一个城市丰富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内涵加以精心提炼,艺术化地再现于规模有限的场地中,对于设计师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挑战和自主而有创造性的尝试。
城市展园的特殊性在于展园园址所在的城市和展示宣传的城市并不是同一个(主办城市展园除外),因此,展园设计需要尊重所在场地的地域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城市展园的参展要求和目的都明确了设计必须突出表达参展城市的地域特征,这个双重属性是城市展园与其它主题展园特征上的最大不同。
每届园博会展园的数量多而面积有限,要在有限的场地内完成高水准的空间营造,需要高度提炼主题。通过创意的设计手法创造空间,并且充分利用园址的现状及地形变化,将平面设计与竖向设计相结合,形成园内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游览体验,将游人的视线引向不同的方向,视觉上形成展园与周围环境的因借。
展园的时效性特征要求其在一段时间内面对大量的参观者,承载的信息要尽可能在比较短的游览时间内最大效率集中展示,而仅仅依靠直接性的灌输方式,并不能使设计达到最佳效果。园博会是一种信息交流互动的活动,展园设计应是可感、可听、可触的,将体验性融入到展示空间中,更加有利于游客对展园形象内涵与主题表达的深入理解。
张家口市地处京晋冀蒙交界处,地势险要,有“塞外山城”之称,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2 个自然地理区域。坝上高原区海拔1300~1600m,地势较平坦、草原广阔,是典型的波状高原景观;坝下地区海拔500~1200m,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1]。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荟萃,有历代长城博物馆之称,长城的各种建筑形制几乎都可以找到。在张家口版图上,逶迤着8 个朝代(战国时期、秦、汉、北魏、北齐、唐、金、明朝),历时近2000 年修筑13 段长城,除少部分像八达岭长城那样由砖石灰浆砌筑外,多数是土夯、石筑、土石混筑而成,也有石片干插、石块干垒的长城[2]。
大境门是古长城的军事要隘,也是沟通边塞与内陆的交通要道。涿鹿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黄帝大战蚩尢”的古战场;阳原县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远近闻名的泥河湾遗址即在此地,是探究200~300 万年前古人类、古生物、古地层、古地理的重要研究基地。
张家口是一个满、汉、回、蒙古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不同民族多样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张家口多样的艺术生活。贴蔚县剪纸、听河北梆子、赏二人台、品坝上莜麦,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文化艺术情调。
张家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复杂的社会结构,无一不影响着整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京、冀、晋、蒙交界地带,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域,使得张家口地域文化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因此,设计提炼出张家口城市最重要的特质——“交汇”,作为展园设计的主题,希望通过“坝上坝下”地貌特征的交汇;京、冀、晋、蒙历史文化的交汇;多民族生活方式的交汇,借助丰富的园林语言和抽象空间,展现张家口从古到今发展历程的全景盛况,引导游客多角度了解张家口历史人文发展变化和城市脉络。
张家口市位于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段,地形呈现从坝下到坝上陡然上升的外貌特征,坝上与坝下在很短的距离内形成将近1000m 的高差。再观察设计场地,现状地形基本上比较平缓,为了在咫尺空间中表达这种巨大的高差变化,设计将场地现状地形从中心开挖形成最低点(意为坝下),将挖出的土不断均匀到外围(意为坝上),最高处到最低处落差在8m。利用1 条从中心广场最低点到入口蹬道最高点不断上升旋转的螺旋线,构成全园的结构骨架,这条螺旋脊线能够由场地中心向外延慢慢舒展,地形也随之形成优美的大地艺术展示面,很好地解决了场地面积和形状的限制条。
张家口展园的设计要素围绕“家”“口”“源”这3 个要素展开。
3.3.1 “家”。张家口人民俗文化、人文艺术、生活方式等展现的舞台,设计以场地中心区的圆形广场“垣中人家”作为“家”文化的展示核心。整个中心广场的布局利用高差演绎二人台的舞台布置形式,围绕广场的弧形展廊,采用玻璃印刷剪纸图案艺术,形成具有艺术感的剪纸屏风。将铜条、青石板拼合而成的张家口堡古城格局作为中心的铺装展示。
3.3.2 “口”。张家口城市的建造形制,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宰的城市结构。展园希望以“城墙”这一设计要素作为贯穿全园的主游线和文化展示载体,使得整个旋转的地形设计并不是为了造就大地艺术,更重要的是融入游人的理解、体验、记忆。在螺旋形旋转的脊线上,形成一条长160m、宽1.8m、坡度为5%的长城游览坡道,坡道内侧墙体高1.2m,城墙上展示了张家口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变迁。坡道另一侧视线打开,用坐墙的形式提供游人休息停留的空间,同时,欣赏“坝上”美景。游览坡道从主入口高差达8m 的蹬道起始,仅次于园区主山高度,与园博园主峰构成对景,形成游赏全园的第二视线制高点,为游客俯瞰园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
3.3.3 “源”。张家口境内泥河湾、桑干河等具有重要历史渊源的水系,使得城市呈现出独特的山水地貌格局,景观设计手法上利用了全园由地形骨架构成的高差。通过涌泉、跌水、自然水面等不同水体形态的设计元素,暗喻张家口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历史渊源。其中,利用坝上与坝下的高差设计一段泥河湾文化展示墙,墙体用泥河湾特有的红色砾岩、灰绿、黄棕色粉砂质黏土等进行陶制组合,其上嵌入仿真古生物化石,通过不同岩层分层的断面,展示体现岩石层沉积的结构和颜色变化,作为游客初步了解泥河湾古人类历史演变的科普场所。
张家口展园在设计理念、城市文化表达、园林材料应用等方面有着值得借鉴的地方。设计避免了城市展园比较忌讳的“微缩景观”展览方式,而是采用抽象、艺术化的园林设计手法,运用风景园林独有的设计语汇提炼、概括,将张家口的自然与人文等地域特征转变成一系列适合的造景要素,使得这些要素与展园的园址特征相契合,充分表达出张家口城市“交汇”的独特特质,展现给游人一个丰富又整体的园林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