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向科 陈林峰
(深圳市华邦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也在逐渐升温,因此“国学”便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虽然对“国学”一词的提法仍有争议,但对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都持肯定态度。在城市建设方面,公园设计应注重与周边城市风貌和功能相协调,并应注重地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地域文化的延续[1],城市公共绿地作为户外公共开敞空间,是传播“国学”文化最自然的物质空间载体;在云南省昭通市省耕国学文化公园的设计中做了相应的尝试。
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属原省耕塘所在地,东北临国学路,与昭通师范专科学校相望,东南临城市主要道路昭通大道通向新的行政中心,西南临环城东路与旧城区相接;距旧城中心区直线距离仅1.5km,距昭通机场约3km,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在《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昭通省耕山水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将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按照“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原则,突出文化底蕴,提升昭通城市环境品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编制了《省耕塘公园打造策略》,其目标就是将公园建设成为多功能、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特色鲜明的国学文化公园。
公园总用地面积约66.15hm2,共分为3 个地块。其中,南部入口部分约4.14hm2,中心湖区域部分约60.44hm2,北部入口部分约0.97hm2。
设计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公园要以国学命名?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云南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2]。昭通多元文化交汇融合,文墨渊源深厚,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自西汉至今,在这里形成了介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古滇文化而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区域特色、复合多元的“朱提文化”[3]。国学大师姜亮夫,以及当代中国文坛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都是将公园与国学结合的重要依据。
公园设计应立足于场地的历史与记忆,省耕塘作为劝农之所,因清代昭通首任总兵徐成贞倡导修建而得名,当时开垦的田地,一部分用于驻军屯垦,另一部分则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徐成贞离任后,感恩的昭通人在省耕塘修建了徐公祠作为纪念。
回顾昭通的历史,从杜宇带领昭通进入农耕文明的辉煌、朱提文化形成过程中昭通“其民好学”的精神面貌,到徐成贞在省耕塘留下的时代记忆,再到后世昭通的名人辈出,以及昭通作家群现象的产生,从大的时代跨度上,基本可以看作是“耕”与“读”的伴随与交替。因此,在劝农之地,品中国经典,读朱提辉煌,识昭通骄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继续发扬“朱提郡‘其民好学’”的城市精神,“耕”与“读”在此交汇,成为昭通城市精神的绿色家园,所以,“耕读”应是设计的文化结合点。应在“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继续传扬昭通“其民好学”的城市精神,省耕公园作为未来昭通城市中心最大的市政公园,有承载“城市精神家园”的使命。而回归到公园建设本身,人文、功能、生态三者要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主体。
在设计之初,任务书中已将“琴棋书画广场”、“诗词歌赋广场”、“四书五经广场”、“诸子百家广场”、“省耕文化广场”等列为指定的设计内容;因此,在总体布局方面,除了满足公园基本功能的需求外,需要以这些指定的广场为节点贯穿整个布局。
通过结合人文元素与场地本底条件,公园的总体定位最终确定为:“蕴含昭通底蕴的综合性中心生态湖滨公园”。公园设计主题确定为:“生态湖滨˙城市耕读”,即:在劝农之地,品中国经典,读朱提辉煌,识昭通骄子,构筑昭通城市精神的绿色家园。
主要人文元素包括:蜀王杜宇(农耕文明与人物纪念)、朱提文化(朱提儒学、国学经典、茶马古道)、昭通名人(古今名人与作家群)、省耕塘(省耕祠与徐成贞)、民族文化(民族图腾与民族建筑)等。
公园景观共分为6 个区:创意水街入口区,省耕天时文化区,经书六艺修身区,滨湖生态观景区,滨湖活力休闲和秋城水岸养生区。另外,印象茶马古道是以公园的环湖主路为线,力求体现茶马古道景观印象,贯穿所有景区的一个线性景观空间。
景区面积:42391m2。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创意水街入口区包括诸子百家广场与创意水街2 部分;诸子百家广场景观载体,主要由水景景石(刻录从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6 家;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10 家;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9 流;近代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医12 家的过程)、十二诸子图腾柱(主要通过文字和图腾展示十二诸子各家主要思想和代表人物)、诸子雕塑园(通过雕塑展示各家代表人物及平生)等;古韵植物台是以中国古典盆景造型植物为主景,利用地形高差形成高低错落的台地地形和曲径通幽的空间路径,形成从诸子百家广场到中国古典元素水街的自然过渡。中心水景从主入口贯穿水街始末,其形式如一把具象的钥匙,与远处的古典水帘门互为对应关系,形成钥匙开启大门的寓意,同时也是对入口空间向公园主体空间的延伸。
景区面积:56267m2。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省耕广场兼有大型市政活动功能,中心绿地兼有看台功能,面积约2300m2,日常为斜坡绿地,大型活动时可转化为看台,结合周围区域至少可容纳约3500 名观众;智慧台是展现中国四大发明的平台,体现中国农耕文明所孕育而生的智慧结晶,大型活动时可作为舞台使用。省耕纪念堂是对原省耕祠的复原,以纪念和保护本土人文。由祠堂、日晷、二十四节气柱、荷花池、省耕台等设施构成。农耕四季艺术构架通过简洁艺术构架的形式,展现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等四季农耕的景象。蜀王台是通过浮雕的形式,展现蜀王教民务农的场景。
景区面积:53607 m2。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经书六艺修身区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广场、姓氏图腾水坝(未实施)和琴棋书画广场3 部分构成,四书五经广场的设计概念为“展开”的竹简。直立的2 组竹简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寓意“山”之态,形成入口;展开延伸至水边的6 组竹简为五经与丢失的那卷乐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寓意“水”之形,四书六经呼应“山水”;中心绿地按照五经对应五行进行铺装设计。琴棋书画广场是由琴棋书画广场为起点,总览抚琴台露天剧场、棋林、书墙、画苑,以展示和游人亲身参与体现文化的传承。可以表演琴艺也可以欣赏,可以挑战棋友也可以一旁观战,可以亲手展现自己的书法也可以在一旁观摩和学习。
景区面积:73991m2。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杨柳长堤以保护现状植物为主导思路,设置民族图腾景观柱,一方面丰富长堤的游乐性,另一方面可以将障景改变为风景,提升周边地块的价值,从而形成从四书五经广场到诗词歌赋广场之间的景观过渡,沿途设置垂钓平台,以寂静的活动提升长堤的韵味。观景台为广场的核心,形成整个公园主轴的制高点和视觉焦点,高台之上眺望公园全景。诗词歌赋广场由诗词歌赋景观柱、中心喷泉和诗词歌赋台组成。若干正方体上刻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让经常来此的孩子们在游玩中快乐学习。生态鸟岛位于湖心,为禽鸟栖息地,将周围截水沟收集的雨水沉淀后,湿地净化后再流入湖中;可以作为湿地科普的场地。
景区面积:67356m2。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以滨水动态活动为主要内容,设置夏日长滩依据现有低洼地形,设计形成一个沙滩浴场,是夏日公园活动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延续省耕作为昭通游泳爱好者“天堂”的场地文化;设置滨水木栈道和垂钓平台感受悠闲、无拘无束的人文意境;设置儿童游玩的沙坑和滑梯、青少年游玩的轮滑场地和迷宫、设置开敞草地供各年龄段的游人使用,同时兼具防灾避难临时使用的直升机停机坪的功能;设置游船码头,增添水上游玩的通道。
景区面积:34817m2。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以养生为主题,主要设五禽戏广场、养生广场、增岁道、四季田园、二十四孝广场等景观节点。五禽戏广场以五禽戏浮雕墙为载体元素,展现传统养生技法。养生广场根据《黄帝内经》中,时辰对应养生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场地铺装为载体,刻十二时辰养生对照,展现传统养生观念。增岁道以脚印铺装为载体,印刻从儿童到老人的足印,体现时光与年龄。四季田园种植各类药用植物,作为传统医药知识的普及。二十四孝广场内外景墙墙壁上,设置新旧二十四孝浮雕,宣扬中国传统孝道美德,达到外在形体与内在精神的和谐养生之道。
设计思路与主要景点:由质朴砂岩材质铺装的公园主路串联六大景区,并沿途设置多种茶马古道与朱提文化元素小品设施:银铃景观柱的主要构思,源于昭通历史上盛产的朱提银,是昭通历史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以朱提银的银饰纹理和质感结合自然的花序形态,上挂银铃,随风而动。典型图腾柱选取昭通具有代表性的6 个民族,根据各族图腾及信仰崇拜为主要元素,将图腾信仰及文化元素用浮雕的形式雕刻于柱身。最后沿主路点缀的能够体现茶马古道马队印象的雕塑群组。
公园于2015 年下半年开始施工,2018 年底建设基本完毕。在景观设计的表达方面,“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些看似简洁的名词都是一个传统文化领域的高度浓缩,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化虚为实的过程,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可视的景观场景的过程;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景观节点与设施并未得以实现或者与最初的设计有各种出入,但公园的总体景观框架基本得以实现;通过结合人文与场地,让人们在公园的休闲与游憩中,重拾对这座曾经辉煌于茶马古道上的南部边陲城市曾经的辉煌记忆。
参考资料
[1]吴德,钟伟,谢锐何.国学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山市国学公园[J].绿色科技杂志,2017(7)
[2]黄东兵.园林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马颖婷.地方文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初探——以宜宾市旧州塔公园景观设计为例[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