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莹
(广东海外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
居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关注景观环境可能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影响,通过居住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和空间层次感,向居民展示居住区优美的环境氛围,让居民融入到居住区的景观环境中,释放精神压力,缓解身心疲劳,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
居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要考虑居民的多样性特点,从居民的收入水平、年龄层次、健康状况等情况出发,优化景观设计。如以工薪阶层居多的居民区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该阶层人群对环境的需求。考虑景观夜景设计以及特定时间段人流凸增对大面积活动场地需求,合理规划休闲活动场地,配备中心绿地,便于人们下班后放松身心;同时,还要考虑到老人、儿童、孕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居民的安全需求,合理设计道路系统和设施小品,减少居住区景观中的不安全因素。
居住区景观是该区域的小型生态系统,能够对该区域的微气候起到一定作用。所以,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植物品种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群落配置符合自然生长规律,同时避免选择对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因素的植物;尽量扩大绿植面积,开辟绿植空间,加强垂直绿化和第五立面绿化设计;提高绿植的科技手段,以利于植物健康生长,便于管理,为居民营造清新、怡人、自然的景观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居住区景观是城市景观的缩影,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要延续地域特征和城市景观特色,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利用已有的景观资源,传承地域文化特色,赋予居住区文化气息。注重居民对艺术和审美的需求,设计应符合基本美学原则,进而陶冶人们情操,给予人们人文关怀,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住区景观设计要营造良好的小区环境,优化设计集中绿地、宅间绿地和庭院绿地,创建优美的园林氛围,使居民推开窗户就能够享受到赏心悦目的美景。在园林设计中,注重居民和景观园林参与互动,合理布局小型水景、廊架小品、花坛、假山等造园要素,增加活动设施设计,让园林景观变成可视、可游、可交往的活动场所,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协调统一,增强园林景观的整体感和立体感。
2.1.1 合理选取植物种类。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尽量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当地树种,既提高树种的成活率,降低景观造价成本,又给居民带来浓浓的本土气息,便于后期维护;树种类可选择观花、观果、观型不同品种,伴植龙柏、悬铃木、海桐等植物;在靠近住宅楼的位置种植防火树种,起到延缓火势蔓延的作用。
2.1.2 植物配置多样性。居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植物的绿化功能,注重植物配置的多样性、层次性和协调性,具体设计方法如下:合理搭配乔灌木,使常绿树种、落叶树种、速生植物、慢生植物按照不同形态错落有致地搭配,给人们视觉上带来和谐、美观享受;居住区景观设计要统一植物配置,在区域内设计林冠或林缘线,赋予居住区景观活力,使居民能够在景观环境中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植物配置还要注意色彩搭配,例如,选择色彩鲜艳的花点缀绿植;较狭窄的角落种上浅色系植物,改善空间的压抑氛围和阴暗因素等符合绿化环境要求措施。
2.2.1 道路布局设计。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设计要以步行道路为主,确保道路能够顺利通往小区内各楼栋、公共服务设施、活动场地和绿化景观,满足居民安全出行、便捷出行需求;在道路系统中,根据道路的使用率高低设置不同宽度的道路,如使用频率最高的人行主路宽度应设计为2.5~3m,使用频率较高的游园路宽度应设计为1.8~2.2m,使用频率最低的小园路宽度应设计为1.2~1.5m;在道路交接处设置指示牌,标明去往各栋楼和广场的方向。指示牌要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保持与道路一定距离,避免刮蹭行人。合理设计单行道和双向车道的宽度,前者为4m,后者为5~6m。尤其在车辆转弯处的道路设计中,要保证视野开阔,无障碍物遮挡,以保证车辆顺利通行;居住区停车场要建在地下室,原则上不允许在小区道路上停留车辆,既避免对居民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又避免随意停放车辆破坏小区内的植物。
2.2.2 无障碍通道设计。在居住区道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合理设计盲道、坡道等无障碍通道,满足特殊群体的安全出行需求,给予特殊群体以特殊的人性化关怀;在小区内人行道设计中,要布置铺装材料色彩突出、材质有所差异的盲道,并在有高差的道路上设置坡道,考虑到轮椅的宽度,应保证坡道宽度在1.2m 以上,并合理布置扶手;无障碍通道的材料,要选用环保透水性好的铺地材料,能够快速排出积水,保证人们出行安全。避免选择过于光滑或粗糙的材料,以免人们滑倒、绊倒等。
居住区景观小品设计要以安全、便利、实用为原则,适当增添一些具备实用功能的小品,如棋盘等,便于老年人聊天下棋;居住区的景观小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使景观与人之间保持和谐尺度关系;居住区内的休闲设施要遵循人体工学原理,保证座椅的舒适度,避免人们久坐产生身体疲劳;在假山、雕塑、景墙等景观小品的布置中,要考虑人们的视域、视距和视线需求,使景观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避免给人们带来心理压抑感。
居住区的活动场地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半私密空间、邻里交往空间、公共开敞空间、健身活动空间、儿童游戏空间等。在人性化的活动场地设计中,要合理布局场地位置,充分考虑居民的体验感受,以及各个场地是否干扰居民的正常作息。如在中心绿地中设置公共活动场地,要求公共活动场地与住宅楼保持适当距离,方便居民便捷到达;儿童游戏区要远离主干道和住宅楼,以免儿童的嬉闹声音困扰居民,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在儿童游戏区种植高大树木,满足儿童夏日纳凉需求,削弱喧闹声传播;健身活动场地要分别设计健身步道和健身运动场地,健身步道周围要种植绿色植物,使人们在慢跑、快走的锻炼中能够享受周边优美的景观,陶冶心情。健身运动场地要合理规划健身设施布局,并保证健身设施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物质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优化设计植物配置、道路系统、设施小品、活动场地等要素,改善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赋予居住区人文气息,并为居民提供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的设施服务,从而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体验,使人们能够在居住区景观中放松身心,充分发挥居住区景观实用性、美观性和生态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