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艳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畜牧局东城畜牧管理站 262600)
在养猪过程中,不断有猪群发生免疫抑制综合征,这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一类以免疫抑制为主疾病,发病后猪免疫力下降,不仅对疫苗的免疫效果有影响,还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各种疫病的发生。常常给养猪场带来较大的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的发病因素众多,但总结和归纳后,主要是可以分为几大类。即疾病因素、营养性因素、应激因素、药物因素、疫苗因素和理化作用因素。
当猪发生一些传染性疾病时就可能会导致其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主要是周身的淋巴结受到病原的侵袭而发生病变时,应有的作用会部分或全部丧失。导致免疫抑制综合征。常见的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有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大肠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支原体肺炎等[1]。这些病都能导致胸腺和淋巴结的受损,淋巴细胞分泌受到严重的影响。
猪在养殖过程中,其机体免疫力和摄入的营养物质是相关的,只有合理的营养搭配才能使免疫系统发挥最大的作用。由于不同的养猪场所选用或配比的饲料有所不同,导致营养发生不均衡。能量性物质、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酸等都是免疫器官发育、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及球蛋白的生成等起到重要作用。
当猪的机体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后,机体会适应这种应激,导致激素分泌和神经调节受到一定影响,而这些变化会对免疫细胞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在冷、热的应激下,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会增加,能显著损伤T 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从而使免疫功能受损[2]。
在治疗病猪或疾病预防时,常会使用多种抗生素。有一些抗生素对B 淋巴细胞具有抑制效果,能抑制B 淋巴细胞的应答,影响免疫反应。常见的这类抗生素有氯霉素类和四环素类,这两类药物均对免疫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有些疫苗本身会导致猪出现免疫抑制情况。最常见的就是猪的伪狂犬疫苗。另外,在进行疫苗免疫时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操作,或使用大剂量的疫苗接种,甚至是多次接种疫苗均有可能导致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效果。
理化因素主要是一些物理性因素、化学因素甚至是一些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等对机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造成损伤,使免疫系统受到破坏,从而引起免疫抑制。这些物质主要有卤素、氟、多种射线及霉菌所分泌的霉菌毒素、农药等。
本病的诊断较为困难,需要进行长期观察,尤其是在养猪场的猪群容易发病,而且发病后的病死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在断奶后仔猪群表现更为明显。猪表现为亚健康状态,整体表现为消瘦和贫血等,病程持续较长的时间,使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易感染发生各种传染病。本病还可以通过实验室技术来确诊。方法是在猪接种疫苗后,过段时间进行抗体水平监测发现,其抗体滴度一直持续低下。而且对免疫蛋白的测定,总体处于低水平。通过刺激监测T 细胞的应答,发现其应答较差,可以确定猪为免疫抑制综合征。
猪场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尤其是种猪群更应进行疫病监测。通常猪群每3 个月都要对免疫抗体进行1 次监测,每6 个月对病原体进行1 次检查,重点是对猪口蹄疫、猪瘟、猪圆环病毒Ⅱ型、猪蓝耳病、猪流感及猪伪狂犬病等[3]。从而可以及早发现猪群中的隐性携带病原的猪,并对这些猪进行隔离处理。
猪场需要根据自己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在接种国家强制免疫的疫苗外还需要根据本猪场和本地区发生疫情的种类合理选择和接种相应的疫苗。在接种疫苗后进行抗体监测,如果抗体水平不足应及时补免。如抗体水平持续低下,应考虑淘汰病猪。
由于有的致病因素是营养性因素、药物、理化因素及应激原因等造成的,而这些因素通过加强猪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后就能避免。需要在养殖过程中给猪提供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食物,清洁的饮水。还需要避免猪群接触到理化因素和各种应激。在使用药物时候要注意选择和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