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岭
(都匀市林业局 贵州 都匀 558000)
1.1 生态林业的基本概论。生态一词注重的是动植物之间发展保持平衡,其最终目的是让生态环境平衡发展,达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空间不被破坏,在各自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自然现状。生态林业强调发展林业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与林业经济发展相统一。林业不单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它的发展好坏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的好坏,同时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影响广泛。由于我国林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生态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生态林业所取得的成效还不太显著。特别是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发展生态林业更为紧迫。
1.2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了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三个层次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名制约经济增长。它强调经济的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统一。林业可持续发展涉及林业的各个方面,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坚持保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大力造林育林、同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②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林业生态系统是森林资源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③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林业资源节约、增产增量、林产品加工与开发为目的,并且促使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④林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以健全的政策法规为手段,建立健全森林保护法,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2.1 西南喀斯特地区发展模式。我国的西南喀斯特地区自然环境优越、气候凉爽、加上奇特的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潜力巨大。这就要求严格管理林业,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原始的生态植被一经损坏就很难修复。因此需要依靠国家的强制法律法规规范人类的活动,促进生态林业良性循环发展。如贵州省荔波茂兰等地区长期实行封山育林政策。西部大开发以来,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林业技术得到了普及推广。且该地区劳动力和林地资源丰富,加上合适的自然条件(水热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生态林和商品经济林的条件。鉴于该地区山多地少,发展林业经济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活质量,对于解决周边地区的贫困人口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历史问题,该地的生态破坏严重,水土严重流失,土地荒漠石漠化。在发展商品生态林的同时,在沿河沿江地区以天然保护林工程为依托,大力发展人工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坚持生态商品林、天然保护林和生态森林旅游的综合发展模式,既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又促使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
2.2 西南峡谷地区的发展模式。西南峡谷地区是我国的绿色水库,因为自身优越的自然条件,林地面积分布范围广、林木生长茂盛。广袤的林地面积是下游地区的绿色屏障和水源主体,该地区主要以生态林业发展为主,通过大力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来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以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该地区大多是峡谷地区,不好进行林业的采伐,但是可以发展林副产品,发展林副产品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还可以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加林农收入,间接的起到了保护森林不被破坏的作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有利于不同树种的生长,所以该地树种资源丰富。但是它是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虽然适合林木的生长,但其采伐很容易导致水土的流失且很难恢复。所以该地以天然保护林和林副产品开发为主,商品经济林开发为辅。例如: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年降水量达4 500~10 070 mm,又因为其特殊的地貌特征(U字型大拐弯),这条通道正好让从印度洋来的暖气流进入,形成了降水丰富区域,成为了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大峡谷上的植被生长不仅受到气候条件影响,而且地处高原,山地垂直变化大,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依次为高山雪岭——灌木丛草甸——常绿针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河谷区季风雨林带——特殊热带雨林带。虽然此处的森林资源丰富,但是很难开发利用,况且该处是峡谷河流地带,开发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所以西南高山峡谷地带主要以天然保护林的模式发展。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受损,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2.3 青藏高原发展模式。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水热条件补给很不充分,春夏季水分补给不足,冬季寒冷干燥很难适应植物生长发育,成活的植物一经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该地以发展生态保护林为主要发展模式。该模式能够有效的保护植被的自然生长和不被破坏。该模式强调,在高原地区应该采取强制措施禁止采伐毁林。同时要加强人工林的建设培育,致力于研究抗寒耐冻的植物,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为草地林地的修复充当辅助工具,并且还要在原来林木基础上封山育林育草,以此增加植被的覆盖率。该地区应加大生态科技知识的宣传,组建林业科技队伍为农民增补环境保护知识,让农民真正意义上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4 黄土高原的发展模式。黄土高原土质以黄土为主,垂直发育、土质疏松、易受水土侵蚀、搬运。夏季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多暴雨。高原上千沟万壑,植被稀疏涵养水土作用微末。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开垦陡坡、毁坏植被、过度的采樵等因素加剧了水土的流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贫困,而且造成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使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黄土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特殊,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发展林业。黄土高原地区可以利用林草相结合种植模式,在林木成活率高的地区重点培育种植林木,林木成活后封山育林严禁放牧砍伐,以达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在那些贫瘠的大面积地区大量种植草,草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又有保护水土的功能,并且代谢时间短,可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高后备资源。该地区可以把草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培育,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收。
3.1 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支持生态林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资金、科学技术、政策等方面。资金是所有行业发展的血液,没有资金的强力支撑,发展生态林业纯属空谈。科学技术是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使粗放型的林业发展模式转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模式;国家给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政策,能推动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生态林业的长久和谐发展。
3.2 政府干预和市场配置优化结合。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是市场和政府干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成为了环境恶化的经济原因。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因为存在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很难持恒。公共物品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于资源不属于任何人,而且共有,所以人们过度开发利用,就造成了加里特·哈丁所述的“公地悲剧”。当负外部效应出现时,市场本身是很难有效的配置资源,此时需要政府的干预,制度措施才能消除外部性的影响,从而减少环境的污染。单靠市场或者政府的第一配置很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靠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统一。
3.3 强化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让生态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加强农民生态意识,政府部门是生态环保工作的倡导者,要以身带动群众自觉保护环境。通过生态环保教育,让农民能认识到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时要培养林业科技人才,以先进的林业技术为依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后备支持,让农民从林业中得利,从林业中脱贫致富,让生态环保意识深入农民心中。此外,要完善林业法制建设,加强执法与监督。禁止法律规范以外的林业活动,真正实现林业生产发展的合法化、规范化。
3.4 切合实际综合利用林业的多功能作用。森林资源不仅可以创造社会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屏障。西部地区森林种类繁多,林地产业发展路子广。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同时优化林业的发展结构,综合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林业相关产业,为林业提供多条发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