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羌活的栽培技术与研究进展

2019-01-06 06:16:23刘学周杨薇靖王兴政
甘肃农业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羌活种苗人工

刘学周,杨薇靖,王兴政

1.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甘肃 兰州 730070;

2.甘肃省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甘肃 定西 743000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以干燥根茎和根入药[1]。主要用于感冒风寒、骨节酸疼、跌打损伤等症,是一种常用中药材。随着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羌活的深入开发研究进展迅速,特别是羌活的药效成了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现代医学对羌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羌活对妇科类及血管类疾病疗效显著[2-5]。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羌活对病毒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抗性这增加了羌活的药用范围。本文从羌活的栽培历史、药效研究、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其为羌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栽培历史

羌活之名在本草中首次出现是在《神农本草经》中,在“独活”条下称“独活一名羌活,一名羌青,一名护羌使者,生川谷。”由此可见羌活最早是作为独活的异名出现的,近代通过对独活与羌活的实际调查,确定了二者为实为2种不同的药材。建国后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1959年版《中药志》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弄清了羌活的植物来源。羌活在甘肃的应用历史悠久,《校注甘肃全省新通志》“物产”条目下记载:“其干可制烛,故一名蜡烛竿,出岷州者佳,治太阳经头痛。”

羌活作为珍贵的药用植物,由于生境特殊,难以驯化,之前药材来源主要依赖野生资源。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导致过度采挖,使野生种群衰退,种质资源大量丧失;繁殖的困难和漫长的更新周期更加剧了资源危机。20世纪80年代,《中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把羌活列为三级濒危保护物种;本世纪初,又被载入《中国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此开展羌活的驯化栽培,挽救濒临灭绝的羌活物种,对羌活种质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意义。

20世纪90年代,人工驯化羌活栽培取得成功,缓解了野生羌活的滥采滥挖现象,但由于人工栽培发展缓慢,商品仍然供不应求。直到前几年,羌活的人工栽培技术才达到成熟,可以大面积的进行推广。

二、羌活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甘肃省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药藏药区:包括甘南州、临夏州大部,定西市南部的岷县、渭源县、漳县,祁连山地、甘南高原区的临潭、卓尼、祁连山区的天祝、肃南及河西地区;该区高寒阴湿,气候冷凉,海拔2 000m以上。

三、人工驯化后的栽培技术

(一)种苗选择

选择苗龄1年以上,种苗根茎长度>20cm,横径>3mm以上,健壮、无病虫害的种苗。

(二)选地整地

羌活适宜栽培区以海拔2 400m以上、年平均气温4~6℃、年平均降水量500mm以上、日照时数2 100~2 500h的地区为宜,土壤为黑壤土或黑垆土,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无积水,光照充足。结合深翻每667m2施入有机肥100kg、磷酸二铵50kg、尿素30kg。为了防治土壤病虫害,耙耱时每667m2用4kg辛硫磷与细沙土搅拌均匀施入土壤。

(三)栽培

栽培的适宜时间分为秋季移栽和春季移栽;秋季在10月上旬-10月下旬进行,春季移栽在3月下旬-四月中旬进行。常规种植方法是栽植时按行距35cm开沟,按株距18~20cm移栽种苗,根头在同一方向上,倾斜450,苗头覆土厚度3~5cm,压实。为了保墒,要求边开沟,边摆苗、边覆土、边压实。栽植需种苗30kg/667m2,保苗1.2万株/667m2。黑地膜膜间种植方法是种植前选35cm宽黑膜,将地起垅,宽20cm,高2~3cm,覆膜,两边压土7cm左右,行距留10cm,后继续覆膜。膜覆完后,进行移栽,将苗移栽于不覆膜的空地里,深35cm,株距20cm,密度为1.2万株/667m2左右。

(四)田间管理

定苗后视土壤墒情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羌活移栽后,第一年就有部分抽薹,应在孕蕾期人工去除;第二年大部分抽薹,在孕蕾期人工去除2-3次。

田间杂草防治要做到早除、勤除。5月中旬,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苗长10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以后每月除草1次,直至土壤封冻。

定苗后第一次追肥,施尿素5kg/667m2;在苗高2 0 c m时第二次追肥,施磷酸二铵20kg/667m2,无机肥在收获前一个月内不再追施。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块随灌水施入,旱地追肥要在降雨后或结合中耕进行。

(五)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未发病前可用7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喷雾,发病初期可用40%多硫悬浮剂600~800倍液或30%醚菌酯叶面喷施稀释1 000~1 500倍液,7~10d喷雾1次。注意必须交替使用,不能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

2.根腐病。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灌根。

3.蚜虫。用5%吡虫啉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20%高效溴氰菊酯2 000倍液喷雾。

4.红蜘蛛。采用2 0%丁氟螨酯悬浮剂1 500~2 000倍液或43%联苯肼酯悬浮剂叶面喷施稀释2 000~3 000倍液喷雾,7~10d喷雾1次。注意必须交替使用,不能连续使用同一种药物。同时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与下年虫口基数。

(六)采收

移栽栽培羌活采挖时间为第二年的10月下旬~11月上旬,土壤冻结前全部挖完。采挖时先将枯萎茎叶割去,然后从地边深挖40cm,逐渐向里挖,将羌活挖出,尽量保全根系,防止断根。

四、栽培药材占市场情况

由于对野生羌活的过度采挖,使羌活资源接近衰竭。但目前市场上野生羌活的量仍占商品羌活一半以上,迫切要求加大羌活人工栽培的力度。

五、研究进展与展望

(一)羌活人工栽培研究

目前,野生羌活的资源已频临灭绝,人工栽培羌活是保证羌活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羌活发芽困难,对环境要求高,所以破除羌活种子休眠是今后羌活研究的重点。

(二)含量测定

根据《中国药典》2015版第一部,挥发油、羌活醇、异欧前胡素为羌活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羌活醇、异欧前胡素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挥发油测定方法为挥发油测定法。其它测定方法还有液质联用色谱法(LCMS)、气相质谱法(GC-MS)等。

气相质谱法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李国辉等[6-7]利用该技术已经实现了对羌活挥发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液质联用色谱法是一种用于中药材活性组分分离、测定的新技术,可用于羌活药材的鉴别和质量控制[8]。

(三)羌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刘景坤等[9]对羌活地上部位的乙醇浸提物进行分析,发现羌活地上部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长链脂肪酸类、化学结构带环或桥的烯、酮、醇类化合物以及甾醇类化合物,抑菌试验则表明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番茄早疫病病原菌和灰葡萄孢菌3种真菌均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

羌活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香豆素、挥发油、氨基酸、糖类物质及有机酸等[10]。近些年对羌活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发现羌活具有消炎、镇痛、解热、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抑菌、促进脑部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肠道蠕动及改善肠胃功能等多种药理作用[10]。

综上所述,随着羌活用量的逐步增大,野生采集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羌活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是羌活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羌活人工栽培技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研究羌活种子休眠特性及破除休眠的技术。对羌活的含量测定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此外,从羌活的药用角度分析,人工栽培的羌活与野生羌活的差异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羌活种苗人工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军事文摘(2022年8期)2022-11-03 14:22:01
鼎牌种苗有限公司
长江蔬菜(2021年19期)2021-11-16 01:24:22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2021年5期)2021-06-30 02:26:22
人工,天然,合成
云南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应用前景探讨
生物学通报(2021年4期)2021-03-16 05:41:40
人工“美颜”
哈哈画报(2021年11期)2021-02-28 07:28:45
羌活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10期)2017-11-16 00:50:15
新型多孔钽人工种植牙
小小种苗不简单 一年赚回上百万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