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朝阳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30118)
吉林省肉牛的饲养量、存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列,2012~2016年牛存栏量分别为 431.36万头、437.62万头、430.91万头、450.72万头、427.28万头,而同期全国牛存栏量分别为9137.25万头 、8985.76万头 、9007.28万头 、9055.79万头 、8834.49万头。据可比数据计算,吉林省牛存栏量占全国同期比例分别为 6.23%、6.15%、6.08%、6.06%、6.00%。可见,2012~2016年吉林省肉牛产业整体发展缓慢。
全国而言,据海关数据,2017年国内进口牛肉约62.06 万t,进口额27.17 亿美元。同期出口牛肉 876.5t,出口额752.0 万美元[1]。省内而言,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2~2016年省内年底牛存栏量分别为134.96万头、140.62万头、131.31万头、147.52万头、120.88万头。可见,牛的存栏量呈波动下降趋势。由上述两组数据可得知,人民对牛肉的需求不断增加。且2012~2017年GDP年均增速超过6.5%,人们有足够的收入支付牛肉消费,因而,未来几年牛肉的需求会继续保持低态势增加。
2017年吉林省可收集利用的玉米秸秆为3366.24 万t,其中饲料化利用600 万t,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仅为17.82%[2]。当前吉林省秸秆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资源分散,收集储运难度大,成本高。
肉牛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高。并且企业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的安置、智能猪舍系统建立、肉牛品种研发等方面投入高。而因为肉牛产业遭受市场因素和经济因素双重风险,在银行信贷方面可以使用的贷款远远不能满足肉牛企业的发展。
当下,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尽管国家提出在2019年继续扩大粮改饲政策覆盖面和实施规模,完成粮改饲面积1200万亩以上。但当下可供肉牛企业使用的青贮饲料十分有限,传统饲料成本略有上升,直接导致肉牛企业和个体养殖户利润空间压缩。
当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吉林把“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摆在突出位置,下大气力做大做强“吉字号”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吉林肉牛产业应下大力气进行“吉字号”品牌的培育,推动吉林省肉牛企业通过有机肉牛认证,以“吉字号”为招牌,促进银行与金融机构给予肉牛产业大额长期低息贷款。吉林省肉牛企业应抓住农博会、秸秆博览会等推介机会,实现肉牛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带动行业整体提高。
农业部办公厅公布的2017年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名单中共有564 家企业,其中吉林省有14 家,肉牛企业仅有两家,为白山市信诺牧业有限公司、龙井海兰江牧业有限公司,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应加强监管工作,促进肉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小散户加入合作社或成立合作社,开展“公司+合作社”运作模式。由公司提供统一的管理技术与服务,指导小型养殖户进行生产活动,促进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通过规模化养殖减低养殖成本。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畜牧兽医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继续创建100 家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组织实施牧区畜牧良种补贴项目,以肉牛为重点,严把种公牛质量关,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推动将肉牛纳入优势农产品保险政策支持范围。吉林省肉牛生产企业应学习畜禽养殖标准化企业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行订单畜牧业,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促进小型企业融入现代化生产体系。当下,只有安华农业保险有限公司等极少数几家公司开展肉牛养殖险,且限制较多,保费相对较高,赔付金额较少,吉林省相关保险公司应以政策为前提,积极探索适合吉林省肉牛特色养殖险,推动吉林肉牛产业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