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舰,赵丽航,张爽妍
(1.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北镇市林业局,辽宁北镇121300)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全社会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当下,保护包括物种、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是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因为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1986年批准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辽宁省西部的北镇市和义县交界处,全区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11459公顷,是国务院较早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野生生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极具保护和科研价值。闾山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任务是保护医巫闾山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综合体,保护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保护华北植物区系现存较完整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恢复闾山自然植被,发挥天然屏障作用,研究顶级油松阔叶混交林的演替规律,并为珍禽大天鹅、鸳鸯等候鸟的栖息、繁衍、迁徙创造条件,是我国典型的东亚地区特有的天然油松林分布区,与保存完好的华北植物区系较完整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形成了辽河平原的自然生态屏障,对阻挡内蒙古的干旱风沙侵袭,保护辽宁省中部的农业生产和城市群的工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闾山保护区生态系统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保护区处于动物区系华北区最北界,是陆生鸟类的两条迁徙路线之一,是重要的野生动物停息地和繁殖地,因此,闾山保护区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根据闾山保护区最新资源本底调查结果,区内现有野生动植物3046种。与前期考察成果相比,植物新增258种,动物新增175种。
植物191科620属1459种,其中真菌40科61属167种,苔藓植物27科68属130种(其中苔类10科13属20种,藓类17科55属 105种5变种),蕨类植物 11科 13属 26种,裸子植物4科9属17种,被子植物109科469属1119种(其中双子叶植物93科375属906种,单子叶植物16科94属 213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12种,即黄菠萝(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 水 曲 柳 (Fraxinusmandshurica Rupr.)、胡桃(JuglansregiaL.)、刺五加〔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Maxim.)Harms〕、紫椴(TiliaamurensisRupr.)、二叶兜被兰 〔Neottianthecucullata (L.)Schltr.〕、山茴香(Carlesia sinensis)、玫瑰(RosarugosaThunb.)、羊耳蒜 Liparisjaponica(Miq.)Maxim.〕、 北 重 楼 ParisverticillataM.-Bieb.、 五 味 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二叶舌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Cust.exRchb).
野生动物1587种,其中,兽类6目15科30属38种,鸟类16目52科271种,两栖爬行类4目10科13属 22种,鱼类4目6科33属 35种,昆虫类 15目 166科 761属 1114种,蜘蛛类23科107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38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168种。
巡护管理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最基础、最重要、最艰苦的工作,也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根据保护区的面积、地形、道路、物种分布等,配备相应的管护员。对管护员实行管护责任制,按照不同的管护面积、资源状况分段或分片承包管护,落实到人,达到有效管理。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落实以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和科学化。
通过散发宣传单和宣传画,经常在各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刊登和播发保护区新闻、科普知识、森林防火知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真正价值,自觉地理解、支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最终形成保护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由保护区人员和周边社区群众组成护林防火联防队伍,定期接受火情预报、灭火知识培训,并进行定期演练,做到技术过硬、迅速。建立先进的森林火灾预测预报,通讯指挥和快速扑救体系。
加强保护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林、依法治区工作方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全体执法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水平。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狩猎、开垦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其在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和谐稳定方面的骨干作用。
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提供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为灾害的预警和控制决策提供信息,把森林有害生物纳入森林资源管理计划的整个过程来考虑,不断提高对有害生物的监测水平,持续地将自然灾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