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笔觅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研究药物物料的化学组成、性质、功能及其在人体内和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并能够对食品或药品中的常、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检验。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为使学生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社会用人需要,以蛋白质等电点测定及性质实验为例,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蛋白质等电点测定及性质实验是选自物质成分模块中的蛋白质项目,蛋白质项目包括: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蛋白质等电点测定及性质实验三个任务。本任务的教学重点是蛋白质等电点的意义以及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特性;引起蛋白质可逆沉淀反应和不可逆沉淀反应的因素。教学难点是蛋白质在不同酸碱度溶液中的带电状态。
为更好制定教学策略,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基础进行充分的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学习风格量表》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发现,“视觉型”学生占比75%、“场依存型”学生占比87.5%,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对比参照物,易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性格上内向占比37.5%,外向占比62.5%。
通过问卷星对学生认知基础的调查,发现他们化学基础知识较差,缺少学习兴趣,缺乏实际操作经验,但他们也有一定的优势,有较强的好奇心,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是“手机控”,适合信息化教学和团队合作实验。
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为中心,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本着“思政味”和“职业味”相融合,“探究性实验”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现抽象知识形象化、操作全程可视化、关键步骤可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模式上采取“线上—线下混合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并以课程平台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上采用“分组比拼、分层指导”的组织形式,通过任务驱动、探究教学的方法,利用本校教师制作的在线开放课程相关资源,例如,微课程视频、动画、仿真模拟等,以及课程平台的抢答、讨论等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手机端或电脑客户端课程平台查找蛋白质性质相关前沿资讯。利用平台相应教学模块中的学习资料自主预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PPT等,同时完成课前练习。
课堂实施主要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任务实施、评价总结四个阶段。
创设情境阶段为观看视频、激趣导入。通过播放视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始于疑,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牛奶制成酸奶后由液态变成了半固态,并利用学习通进行讨论问题。任务驱动阶段,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布置教学任务,由视频和思考题引出子任务一: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任务实施阶段:利用二维动画探究原理;通过互动实验,教师与学生共同观察蛋白质的两性解离现象,验证测定原理;分组实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蛋白质等电点测定任务,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试验结果,巩固教学重点。教师提出思考题除等电点之外,还有什么化学条件可以使蛋白质发生沉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通过直播演示蛋白质沉淀实验,验证使蛋白质发生沉淀的化学条件,引入子任务二:蛋白质沉淀的物理条件试验;根据演示实验,探究蛋白质沉淀的物理条件和原理。按照异质分组原则对学生分组,根据沉淀原理,进行组内头脑风暴,讨论试验方案,最后教师把关确定试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分层指导,完成蛋白质沉淀实验,记录现象,得出结论,汇报实验结论。
评价总结阶段: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教师点评思维导图——教师总结知识点,巩固重难点。
通过云资料、每日一练、互助交流,查漏补缺,巩固重难点,拓宽专业知识。
通过学习通上课后作业成绩统计,发现学生对本任务重点内容掌握良好,对难点内容绝大部分同学理解良好,极少部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差距。通过阶段性测验成绩统计,得知采用此类教学模式授课后,学生整体达到本项目教学目标,80分以上8人,其中,7人在90分以上。60~79分7人,其中,5人在70分以上,说明学生对阶段性教学目标掌握较好,针对实验技能的内容掌握和对原理的理解好于对课后拓展知识的掌握。
与传统教学相比,采用信息化技术使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学生通过手机端观看视频、下载资料、课前预习、拓展知识,教师利用课程平台发起讨论、师生互动、直播演示、抢答、选人、投票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了学习兴趣。
上述教学设计完善了“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教学机制,实现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讲清了知识要点,讲透了知识难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达到学生动态随时掌握、实时调整提高效果、主动探究轻松学习、互动交流不受限制。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有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