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霏,朱玉洁
(文山州气象局,云南文山 663000)
防雷装置检测中影响检测数据质量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检测环境、防雷检测设备。
在防雷检测工作中,要求所参与检测的人员必须持有防雷装置检测资格证,其应该具备专业的检测技术与能力,能够娴熟地掌握专业知识,在检测中准确地判断读数的正误,这是保证检测记录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于防雷检测工作的开展,对气象环境有着明确的要求,应该提前做好观察并确认各项因素是否对检测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比如,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晴朗天气条件进行检测,如果雨后土壤残留潮湿时进行检测,会对检测的数值的正确性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原始记录的质量[1]。当土壤的电阻率越高,接地电阻的阻值也越大。土壤中的化学成分,相对湿度和温度,以及土质的紧密程度等都会给土壤的电阻率产生影响,在这些因素里,会给电阻率造成最为严重的因素就是土壤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仪器设备的检测效果是主要影响的因素,能否正常运行也会对防雷检测原始数据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防雷检测工作的开展,所用的设备都必须要在当地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备案,并向其制定的计量鉴定机构申请周期鉴定,对设备有着明确的规定[2]。但是实际情况中,很多单位都存在设备超检甚至不经检定的情况,也不进行日常的维护,对原始数据的质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防雷检测的原始记录,应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和《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057-2010等国家现行防雷相关标准的要求。
通过原始记录表来编制检测报告,首先判断原始记录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尤为重要,原始记录容易存在要素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的现象,如防雷设施的填写,有时只填写了防直击雷设施而漏了防感应雷设施。在检测中经常漏填的项目比如防雷设施的腐蚀程度,设备接地,避雷器的各项参数等等。比如,避雷带的材料按规范要求圆钢直径≥8mm,但原始记录为6mm。又如防雷类别为二类的建筑物,引下线间距为25m,明显达不到规范要求,均应判定为“不合格”[3]。
某些建筑物使用性质的特殊性,设计图纸对其有特殊要求,这时我们就能完全依据规范来下检测结论。如某图书馆,设计说明要求接地电阻小于1.0Ω,在检测时候测得电阻值为2.6Ω,如果对普通建筑物来说,接地电阻值是符合规范要求的。但是依据该建筑物设计要求需要出具防雷整改通知书,不能出具合格的检测报告,须增设地网至接地电阻值降到1Ω以下才可以出具合格的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是机构检测质量的集中反映。检测报告要求文字简洁,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报告内容要装订整齐,不允许更改。全部检测数据均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编制员,检测员,审核员分别签名,加盖防雷检测机构公章,一份完整的检测报告就完成了,最后装订。
人员是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开展的根本,也是影响检测原始记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才能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是应该加强检测人员职业态度管理,需端正工作态度,发现防雷装置和设备出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二是应保证检测人员专业能力满足工作要求,定期的有组织或者自觉的进行系统性防雷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防雷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需要对记录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所有检测数据都采用国家通用法定计量单位,或者是在对检测数据进行检测时,除了材料的截面积以及数量之外,其余数据均需要保留一位小数等[4]。在检测前,应该先去考察被测地点,制定检测计划,减少漏测少测,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减少检测人员工作量;检测人员在对数据进行记录时,避免少记或漏记。检测原始记录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做到内容真实,字迹清晰,页面整洁。
检测报告是防雷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在开展检测工作之前,首先应该减少对影响原始数据的外在因素,这样才能提高检测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对原始数据整理时进行仔细的复核,避免错误发生。因此,在防雷检测工作中必须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人员,设备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管理,保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数据记录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提高防雷检测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