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教育的新型农民培养策略探究

2019-01-06 05:44李楠
吉林农业 2019年21期
关键词:私域新型农村观念

李楠

(白城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吉林白城13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城乡差别主要表现在不平衡发展层面,具体反映在工农业发展失调、消费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其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导致市民与农民观念差别的最直接诱因。城镇化首要实现的就是人的城镇化,要解决好人的观念问题。新型农村建设是城镇化的必经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在经济上的差别将会逐渐消失,剩下的就是观念的差别,它直接决定了城乡之间的价值取向。这种思维观念的更新自然要通过教育加以解决。在农村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将有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对解决新型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中人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1 新型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价值取向定位

新型农民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农民是一种职业表征,即农民是职业,不是身份,这是做好新型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从城乡差别的角度,农民与市民的区别恰恰是城乡生产方式之间的区别,由此形成诸多城乡二元对立的系列问题,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农民与第一产业对接形成的是职业属性,这种职业属性渗透到社会生活中,逐渐被身份化了,进而导致思维观念的趋同,即农民具备极为鲜明的第一产业特征。在新型农村建设中,首先要从职业与身份上把农民独立出来,独立到什么程度。就是独立到市民的程度,结社成区,结区成市。当前,大部分农村还停留在“社和区”的范畴,少数还停留在“集”的层次上,因此,农民再剥离出职业属性后,必须要向市民回归,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和提升农民的市民属性。

2 新型农村建设中农民的公域问题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要解决好公域问题。所谓公域问题就是公共事务参与、管理问题,核心是集体观念。城乡差别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民不能均等化地享受公共服务,政府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公共服务覆盖到全体农民,这种单向的传递结果导致农民大多成为了被服务对象。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农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成为公共管理的参与者、制定者、践行者,与政府相向发力,形成对接合力,这样就可以有效加速新农村建设进程,让每一位农民都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去创设公共服务,养成公共意识。按照这个标准,社区教育可以结合村委会选举、新农村文化建设等有机展开,立足点是村集体,切入点就是村民的继续教育,制高点就是城镇化建设,农民要从职业角度融入到城市,未来的农村将成为城市的一个功能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将与二、三产业充分融合。

3 新型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私域问题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要处理好私域问题。所谓私域问题就是个人利益问题,核心是如何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城乡差别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民不能很好地理解并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包括享受公共服务。囿于长期形成的乡土观念,很多农民在参与公共事务中,很难跳出家庭和家族观念束缚,我国农村长期形成的“熟人社会”礼俗体制,对社会转型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情大于理、理大于法,强调的是人治,而市民社会则恰恰相反,其是由陌生人社会形成的法理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法大于情和理,强调的是法制。这是农村和城市最根本性的区别。社区教育一定要从法治的角度去处理好农民的私域问题,反复讲拔掉“穷根”,拔掉的就是与现代社会治理不相符合的旧观念,社区教育必须直面这个私域问题。

4 结语

在农村开展社区教育,以教育的形式消除农民与市民观念上的差别,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路径,新型农民一旦具备了新思想,农村与城市的壁垒自然会消减,都市农业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猜你喜欢
私域新型农村观念
私域进入深水区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MySpace私域烘焙店
尊重别人的私域,不随便干涉
健康观念治疗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