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月枝 田平增 严金娥
(1鸡泽县农牧局 河北 鸡泽 057350;2邯郸市林业局 河北 邯郸 056000)
林木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为加快林业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经营,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共生、协调发展[1~4]。有研究表明,在幼林期采用林粮、林菜、林花、林药等间作套种可为作物遮光降温,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小病虫害,促进林木和作物生长[5~8]。辣椒为茄科、辣椒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较多抗氧化物质。
选用品种优、抗病性好、抗热的羊角红1号辣椒品种,在株行距为1.8 m×3.7 m的3年生国槐幼林地套种辣椒。
2.1 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邯郸平原地区春辣椒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播种,夏辣椒一般在4月上中旬播种。
2.2 整地做畦。选择平坦、肥沃、灌溉方便,未种过茄果类的地块做育苗畦。每亩施腐熟优质粗肥3 000 kg或腐熟鸡粪500 kg、硫酸钾复合肥10~15 kg、过磷酸钙10 kg,浅耕耧平,畦宽1.0~1.2 m,畦面宽80 cm,间距40 cm,畦埝高度10~15 cm。
2.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晒种2~3 d,用清水浸泡3~4 h,然后用10%磷酸三钠溶液1 000倍液浸种20 min,或用300倍液福尔马林浸种30 min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盆内,加入50℃~60℃热水,不停搅拌至不烫后,浸泡10~12h捞出,催芽24h后待播[10]。
2.4 播种及苗床管理。播前在育苗畦浇足底水,待水渗后,将催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育苗畦,覆盖0.5~1 cm细土,整平后覆盖一层地膜,再用拱棚薄膜覆盖保湿保温。待出苗率达到60%~70%时揭开地膜,当幼苗2~3片真叶时进行定苗,苗间距一般以3 cm×3 cm为宜,结合定苗拔除病苗、弱苗、杂草,一般苗龄为60 d,于移栽前15 d在小拱棚顶部破口放风炼苗,提高移栽成活率。
2.5 定植。春季定植时间为终霜期过后4月下旬~5月上旬,结合深耕,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4000~6000kg,磷酸二铵40~50 kg,硫酸钾复合肥10~15 kg,土地整好后,及时起垄覆地膜,行距45 cm左右,株距25~30 cm,亩定植密度5 000~6 000株,将辣椒苗栽入深约5 cm孔中稍挤口覆土,定植后浇水1遍。
3.1 春辣椒定植后,由于气温偏低,应在5~7 d缓苗后,结合浇水,追施1次提苗肥,每亩施尿素10kg。土壤见干时,及时中耕增温保墒,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在缓苗至开花这一段时间,管理要促、控结合,合理蹲苗。
3.2 坐果早期门椒开花后,严格控制浇水,防止落花、落果。大部分植株门椒坐住后,结束蹲苗。结合浇水,进行1次大追肥,每亩施尿素20~25 kg或腐熟饼肥50kg,施肥后立即浇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1次培土。
3.3 进入盛果期后,每7~10 d浇1次小水,以晴天傍晚浇水为宜,每亩每次追尿素5~10 kg,硫酸钾8~10 kg。植株封垄前可做浅中耕,并进行培土,防止结果过多而倒伏。因辣椒根系分布较浅,好气性强,培土不宜过深,封垄后不再中耕。辣椒对锌、硼等微量元素比较敏感,在苗期封垄前及盛果期使用0.05%硫酸锌溶液在叶面上喷洒3次,可维持植株的正常代谢,增强植株抗病性,减轻病毒病的发生,在花期至初果期叶面喷施2次0.2%硼砂,可提高结果率[10]。另外,林下栽培可以降低田间温度和水分蒸发,减少浇水次数,并降低病毒病发生程度,提高坐果率。
4.1 炭疽病、立枯病等属于真菌性病害,病菌可附着在种子上越冬,通过土壤、雨水、灌溉等传播,因此应与非茄科作物实行轮作;消除并烧毁田间病原残体;播种前应用100 mg/kg农抗120浸种,用清水冲洗药剂催芽后播种,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7~10 d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2 病毒病。常见有花叶、条斑、蕨叶病毒病3种,其中以花叶病较为普遍。病毒病会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防治蚜虫,避免伤口是预防的关键,需提前彻底防治蚜虫,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5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2 000倍液。在病毒病发病初期可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1 000倍液,每10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有条件的可采用氨基寡糖素或阿泰灵等先进农药。
4.3 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会借雨水、浇地传播,因此应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深埋或烧毁,病穴用500倍的农抗120或300 mg/kg农用链霉素灌注,每穴0.2~0.4 kg,同时可用500单位农用链霉素4 000倍液或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连续喷施2~3次。
4.4 虫害防治。在虫害防治过程中,应优先选择田间悬挂诱虫灯、粘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虫口密度,不造成农药残留和害虫抗药性,可兼治多种虫害,绿色环保。另外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无公害药剂,对蚜虫和蓟马防治可选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或菊酯类农药2 000倍液;对小菜蛾、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防治时可以选择25%灭幼脲悬浮剂或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2 000~2 500倍均匀喷雾等;白粉虱由于繁殖代数多,抗性强,对辣椒危害严重,白粉虱发生初期将涂有粘胶的黄板置于保护地内,高于作物顶端30~40 cm,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可选用联苯菊酯加阿维菌素进行常量喷雾,或每亩冲施30~50g的70%噻虫嗪,每10~20d冲施1次。
5.1 林木在幼林期没有效益收入,然而林下套种辣椒,经测产,亩产1 150 kg,按平均价格2元/kg计算,亩收入2 300元,效益远远高于纯林幼林收入。
5.2 林下套种辣椒的国槐生长势较好。与相同树龄邻近地块国槐纯林相比,林下套种辣椒的国槐树叶茂密,胸径比国槐纯林粗0.2 cm左右,生长量较好,可能是因为林下套种,结合对作物施肥、浇水、中耕除草,增强了土壤通透性,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林木生长。
5.3 降低水分蒸发。由于林木遮阴和蓄水功能,林下套种辣椒比同时期大田种植春辣椒浇水次数减少2次,每次节水50 m3,2次共节约水100 m3,节约浇水成本约80元。
5.4 林木病虫害发生率低。相同树龄邻近地块,国槐纯林槐尺蠖发生严重,但是套种地块槐尺蠖为害程度较轻,同时病害发生较轻。
林下套种加强了对林分的管理,改善了林分土壤及林下环境,为林木生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了林木健康生长。同时,林下套种弥补了林木投资回报期长的弊端,增强了林地短期收益,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作用,化解林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成果,为林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