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曦,武首香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科技创新这4 个方面,其中社会服务职能更加突显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对象主要有企业、社区和大众,主要形式为合作。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应认真分析当前社会服务需求的现状和问题,积极探索促进地方服务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协作创新的快速推进不仅有利于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和科技创新的全面提升,也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1]。
近年来,制造行业、电子行业、环保行业等对人才的需求逐步从传统劳动型向现代技术型转变,也就是说从对普通技术工人的需求逐渐向高级技能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生产和经济建设。
高职院校要与地方的产业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合作交流,通过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发展,利用科研发明、先进技术为地方产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使高职院校成为地方产业企业或其他机构成果转化的“科技实验场”或“科技孵化器”。
总之,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人才,这些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2-3]。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势在必行,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并未深入调研地方市场的实际需求,通常设置一些社会热度高或运行成本低的专业,这势必导致出现“人才短缺”和“人才过剩”的现象。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该如何与地方产业和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即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标定位还不是很明确。通常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更倾向于高等教育,培养一般类型人才,而不倾向于培养技能和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由于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高低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优化结构和丰富的双师型实践经验[4]。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源自当地一些中职院校的合并升级,原来的教师无法适应新形式职业教育在质量和结构上的要求,而新进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属于“学术研究”型人才,缺乏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理论和生产相结合。虽然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聘请企业教师来校进行指导生产实践,但这也是少数的。
高职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重点体现在“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2 个方面,“地方特色”是指能够紧密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特色”是指能够培养高素质、实用技能较强的人才。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是看似比较全面实则比较分散,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是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单纯讲授,与地方产业和企业之间没有显著的互通交流,显然在德育与技能培训上是欠缺的。
高职院校在发展方向和办学方向上,应密切配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了解地方经济的特点,并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及长远目标,把握职业培训的基本方向,使其适应发展的方向。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程度,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当前的行业需求进行重新定位,特别关注当地重点行业的经济发展方向,掌握当地较长时间内急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定位。
“学校企业合作,工作学习相结合”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加强协同创新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增加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增强自身对外的吸引力,主要考虑2 个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学校不应仅仅考虑自己的教学需要,还应更多考虑来自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专业和课程对企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学校教学的要求,还要满足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即增强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5-6]。
因此,要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引领、辐射作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及新的工艺方法,把企业真实的作业内容、作业方法和作业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促进技能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也明显提高。
建立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服务企业,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发挥学校特色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教师技术应用研发能力,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问题,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原料验收标准技术项目,开展技术革新,编写岗位操作规程。针对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实际需要,将团队智力要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以技术服务为纽带,把校企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7]。
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走进社区活动,以学校环保专业为例,为社区居民免费进行自来水水质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组织“绿色环保”学生社团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在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积累专业的实践经验,同时在社区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美化社区环境。
总之,高职院校应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整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和调整专业发展机制,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不断发展新专业,改革传统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建设一批定位明确、社会适应性强、就业前景好的品牌专业,逐步形成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群体,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知识、技能、素质上满足工作需求,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