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靳庄水库管理所,河南南阳 473000)
2013年以来,鲤鱼烂鳃病多有发生,主要症状为鲤鱼鳃部出现大面积溃烂。该病发病急,暴发频繁,死亡率高,给渔民造成较大损失。为找到该病的防治方法,我们对发病池塘水质状况、发病水温、发病品种及发病池塘的环境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发病池塘现有的治疗方案及治疗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对鲤烂鳃病的防控技术提出建议。
从2016年以来发病池塘记录看,所有发病池塘水深平均水深1 m,有的池塘平均水深只有60~70 cm,有些养殖户报的池塘水深1.2~1.5 m,通过现场察看,实际水深较浅,部分养殖户以池塘最深水深做为池塘水深是不正确的,这样在发病后可能会因药物过量使用增加鱼的伤亡量,引起更大的损失。水深可能与鲤鱼烂鳃病有一定的关联,过浅可能会引起病情加重,对病情的恢复不利。
连续几年,鲤鱼烂鳃病发病均是在水温开始上升后发病,并随温度升高呈高发势头。发病水温一般在22℃以上,低温也偶而发病,但发病较慢,致死量较少。当水温升高到30℃以上后,病害发生的速度明显下降,即使已发病的池塘,病情会逐渐回复。当水温降至28℃以内时,会重新发病,即使高温季节的短时间降温,也会出现此情况,温度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当水温升高到22℃时鲤鱼烂鳃病发病数量开始增加,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多,水温升至25~28℃,发病达高峰期。
温度的变化可能是加大死亡量的一个因素。近五年的观察,当水温在病害多发范围内,发病池塘发病前后如遇水温急剧变化或在水温发生剧变时发病,死亡量必然会很大,2015年观察到发病后死亡量大的有二次高峰,两次均是发病后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导致水温下降3~4℃,死亡量非常大。2016年5月6日到5月12日水温从25℃降至21℃,又从21℃上升到24℃,出现了两次较大温度变化,部分发病池塘10~18日出现大批死亡。2016年5月17日、29日、6月2日、7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温度变化,都引起了部分池塘大量死鱼。
发病池塘水质从水体颜色和透明度上看,多数发病池塘水色为老绿色,粘度较大,水体混浊,表面有白色漂浮物,增氧机打起的水花发黄,透明度在10~20 cm,透明度较低,这些都是水体老化的标志,也就是说,发病严重的池塘和水体老化有一定的关系。另有少部分池塘,水体透明度高,水体清澈,水底有沉淀物,在发病前几天出现浮头情况,水体透明度可能是因为缺氧转水引起,转水缺氧可能是诱发病害的另外一个因素。
亚硝酸盐、氨氮对水产养殖有非常大的危害,经常会引起比较大的损伤,因此,在水产养殖中作为常测指标,养殖人员对这两种指标非常重视。经过几年的观察,氨氮、亚硝酸盐可能鲤鱼烂鳃病,发生没有直接关系。虽有发病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指标超出很多,但也经常见到烂鳃病十分严重,但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的池塘。同时有些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非常高,但鱼类吃食、活动都非常正常,没有发病。
鲤鱼烂鳃病已流行多年,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根据近几年该病的流行情况我们认为应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减少鲤鱼的池塘养殖,养殖其他鱼类品种,如草鱼、团头鲂、鮰鱼等品种。
调整常规的鲤鱼养殖模式,推广当年鲤鱼夏花养成鱼技术,这种养殖模式为每年4、5月投放当年夏花鱼种,在5、6月发病期鱼种较小,池塘负荷小,不易发病,即使发病,因鱼种规格小,养殖户损失也较少。该模式投放鱼种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667㎡左右,单产可达2000 kg/667㎡以上。该养殖模式缺点是,养殖成鱼上市时间集中在10月以后,而10月份以后,鱼价较低,出现集中上市,销售困难。
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水产动物的新陈代谢会导致单位水体耗氧量急剧下降,代谢废物累积加快,水质不稳定,病害易发生,极易传播,因此,降低养殖密度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
日常管理要做好“改绿加深、护体控饲、慎药勿过、强化增氧”四个方面的工作。
“改绿加深”是春季一定要把越冬过后的池塘水质进行改良,特别是当池塘水质老化已成老绿水时,一定要调好水质。通过几年的观察,该病流行初期,基本是水质老化的老绿水先发病;另外,一定要把水位加到足够深,浅水水温易受天气变化而引起水温发生大的变化,可能会加重病情。
“护体控饲”指适当投喂增强体质的药物,并控制投饲量。投喂过量、鱼生长速度过快、体质下降可能也是发病的一个原因。
“慎药勿过”是指该病一旦发生,发病快、死亡量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一定要谨慎用物,不能用刺激性药物,特别不能过量用药。
“强化增氧”是指在病害流行期间,多开增氧机,必要时使用增氧剂。2016~2018年观察到部分发病池塘可能与短时缺氧有一定关系。
虽然该病发病快、死亡量大、易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但到目前为至,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根据多年的养殖实践经验,一旦发病应遵守“三停一开”的原则,即停投饲、停用药、停操作,多开增氧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4 d后可选用刺激性小的药物控制细菌继发感染,不要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有刺激性的药品,否则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当发病池塘病情恢复,停止死鱼或少量死鱼,要注意控制投饲量,不能投喂过饱,不可增料过快,停止用药,观察14 d以上,防止病害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