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山西省翼城县菜业服务中心,山西翼城043500)
辣椒属于茄果类蔬菜,是常见的蔬菜,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种植。但辣椒对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适合生长发育的时间相对较短。露地辣椒生长时间短,产量低,严重影响其经济和社会效益[1]。仅通过露天种植,很难解决季节性生产和消费平衡之间的矛盾。为了延长辣椒的生长期,增加产量,延长采收期,进一步实现年度生产和平衡供应,必须使用保护地栽培,以改变一些小气候,从而延长辣椒的生长周期。保护地辣椒栽培因为周期短、商品性好、见效快而得到大面积推广。
近年来,在保护地辣椒栽培过程中,蓟马的防治成为菜农管理辣椒的难题[2]。蓟马会使辣椒减产,轻者损失10%~20%,重者损失达30%~50%。因此,做好辣椒蓟马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在生产过程中,有些菜农分不清蓟马为害的症状,常常把它与激素中毒、病毒病等症状混淆,从而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蓟马为害辣椒时,以成虫、若虫锉吸心叶、嫩芽、幼花的汁液,使被害株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生长点萎缩、扭曲,或新叶展开时出现条状斑点,茸毛变黑,出现畸形,易脱落。为害幼果,则是群集于果实与萼片附近吸食,造成白色或褐色条斑,严重时导致果实扭曲畸形;为害花朵,造成落花[3]。
当蓟马为害时,部分菜农只知道喷药,而不了解蓟马的生活习性,因此,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在保护地辣椒生产中,蓟马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会有两个高峰期3~5 月和10~12 月,因为蓟马喜欢温暖、干燥的天气,其生存、孵化适温为23~28 ℃,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到31 ℃,引发若虫大量死亡。蓟马会将卵产于叶、花等组织内,每个雌虫产卵22~35 粒,在保护地卵期一般6~7 d,孵化成若虫后在生长点、花朵等幼嫩组织集中取食,成熟后落入表土化蛹。
菜农防治蓟马与防治其他病虫害一样,一般都是上午或者下午用药,大多数不考虑防治蓟马的最佳时间。因为蓟马具有趋花和昼伏夜出的习性,趋花的习性,决定了蓟马在开花前用药效果才好;昼伏夜出的习性,则决定了防治蓟马在傍晚用药效果好[4]。
防治时只喷植株是造成蓟马防治困难的重要原因。蓟马的卵、若虫及成虫隐藏性强,不仅存在于植株上,而且也大量存在于土壤裂缝中,因而只喷植株、会导致杀虫不彻底,防治效果差。为了彻底杀虫,在喷药时应扩大喷药面积,加大药剂使用量,不仅要喷洒植株,还要喷地面,且要喷严喷透。
任何病虫害的控制,都应遵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针对蓟马的预防也是如此,通过多年示范观察发现,蓟马的预防十分重要,要综合多种防控措施,才能较好地防治蓟马为害。
2.1.1 田园清洁
铲除保护地周边杂草,减少和消灭越冬寄主源;当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残体,并立即将田块翻耕。
2.1.2 地膜覆盖地面
用地膜覆盖地面,一方面可以减少土壤中蓟马转移到植株上,同时根据蓟马若虫落入表土化蛹的习性,可有效阻挡若虫入土,降低蓟马的虫口率。
2.2.1 隔离
在通风口、门窗等处增设防虫网,阻止外面的蓟马随气流进入棚室,防虫网的目数要求60 目以上。孔径1 mm以上的防虫网隔离蓟马效果较差。
2.2.2 净苗
控制初始蓟马种群数量,培育无虫苗,或者在幼苗进棚之前药剂防治,做到无虫苗定植,此法是防治蓟马的关键措施,为后面的防治奠定基础[5,6]。
2.2.3 诱捕
利用蓟马对蓝色的趋性,可悬挂蓝板进行诱杀,蓝色粘虫板的高度要与蔬菜幼嫩部位接近,即置于生长点附近。可用20 cm×40 cm 规格的蓝色粘虫板,每667 m2悬挂20~30 块。
2.2.4 升温
每隔一定时间,采取浇水、提高保护地温度的方式,将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保持在80%以上,棚温保持在33℃以上,可抑制蓟马生存。
蓟马的天敌较多,有小花蝽、蜘蛛、草蛉等,在生产过程中要避免应用对天敌杀伤力强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辣椒开花以前,每株辣椒释放新小植绥螨捕食螨1 000 头左右,每隔4 周释放一次,连续释放2~3 次,可有效降低蓟马的虫口密度[7,8]。
化学防治是为防控蓟马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在辣椒2~3 片真叶时密切观察虫口密度,当平均每株辣椒植株心叶有2~3 头蓟马时,应及时进行喷药防治。
药剂选择重点考虑对成虫具有触杀、胃毒、内吸作用,以及对卵具有内吸作用的药剂[9,10]。多杀霉素对蓟马具有快速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叶片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杀死表皮下的蓟马,且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为提高防虫效果,可在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助剂,利于药液在植株上的扩散,提高防治效果[11]。药剂可选择多杀霉素悬浮剂1 000~1 500 倍液或者24%螺虫乙酯悬浮剂2 000 倍液、或15%唑虫酰胺乳油1 000~1 500 倍液等,加上有机硅助剂进行喷雾防治,7~15 d 一次,连续防治3~4 次。
喷药时间选择在开花前或者傍晚进行;要喷严喷透,为害严重时喷雾防治要结合熏烟进行;药剂要注意轮换使用,可与甲维盐、啶虫眯、阿维菌素等药剂轮换或复配使用,避免蓟马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