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

2019-01-06 02:57李智博祁艳霞王海波高璐璐赵前程
农产品加工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专业课案例

李 莹,李 萌,李智博,祁艳霞,王海波,高璐璐,赵前程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23)

0 引言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与高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形成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在此背景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才能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教育总体目标。对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相比于社会科学的相关专业而言,技术传授性更强的理工科如何进行“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案例和经验比较匮乏,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理工科专业课教学当中,已然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3]。

1 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微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1.1 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2017年,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使命和责任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再一次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问题”[4]。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精湛的人才,更应该侧重对人才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强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4门“思政课程”上集中进行,单兵作战容易形成“孤岛化”的窘境。此外,部分理工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认识不到位,认为自己是学专业技术的,没必要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因此,更应该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小处入手,从细节落脚,产生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的效果,这些都需要专业课程的协助,发挥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1.2 “微生物学”课程的性质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支撑学科,是医、药、农、林、食品及生物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讲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等生命活动规律[5],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了解微生物领域的发展前沿及在工、农、医等领域的应用,并能够在今后的科研及生产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和有害微生物的防控等具体问题[6]。

与其他理工科专业课相比,“微生物学”课程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基础性,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为生命科学领域众多学科提供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课,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二是应用广泛,课程与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在食品、生工、医药、化工、农业、能源、环保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食品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疫苗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三是发展迅速,由于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特性,因此微生物学研究得以迅速向纵深发展,突破性的理论及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了生命科学领域的整体发展。

2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探索

2.1 准备阶段

在立足“微生物学”课程本身特色的基础上,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并将其纳入教学大纲,作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结合“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制定课程德育培养目标是通过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发现过程,使学生热爱科学研究,具备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及学术规范意识;结合微生物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抗生素滥用等问题的危害,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生硬地添加到教学过程中,而是要根据学科挖掘并积累“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知识点找准融入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灵活自然的教学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育[7]。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前沿学科,实时关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例如,2018年的疫苗事件,并不是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而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的道德意识及生产规范方面的问题,引起的全国范围的食品药品信任危机。这些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更能够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意识到正确的意识形态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8]。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典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不但能够开展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部分“微生物学”典型案例的融入点见表1。

2.2 实践阶段

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是保证“课程思政”效果呈现的关键所在,如何自然顺畅地将典型案例融入专业课知识点,是任课教师课前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现代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灵活运用这些方式和手段,可以很好地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生硬结合[9]。新媒体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根据调查,学生使用微信和微博的频率是最高的[10]。因此,可以通过建立微信订阅号,开通课程微博的方式,既可以在课前借助新媒体进行典型案例的渗透,有利于课上典型案例融入课程知识点中,也可以在课后持续系统地向学生输送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内容,利用大学生喜欢并且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引导。在教学方式上,反面案例更容易触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先借助信息化手段展示2016年诺如病毒感染事件的新闻报道,消费者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后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学生融情于景,然后授课教师再通过正面讲授,引起学生的深入反思,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3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3.1 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时代性,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新的理念和精神不断涌现,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对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严重滞后的情况,未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及时关注并学习国家的各项会议文件精神,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挖掘和积累典型案例,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3.2 急需建立成果判定标准

对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判定有助于固化教学成果,但目前对专业课德育成果的考核仅仅是依赖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难以客观反映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真实效果。因此,联合高校学生工作,将年度就业报告中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及企业反馈情况纳入判定依据,共同建立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量化考核标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 结语

在倡导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就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教学进行了探索和总结: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将典型案例精心安排并融入课程内容的设计当中,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自然恰当地引入典型案例,重视教学成果的考核和固化,确保“课程思政”的效果和推广。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专业课案例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微生物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