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玄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我国水产养殖业自兴起以来便不断壮大,到目前已为我国人民生活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行业越来越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要与环境、社会协调统一。为了解决水产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业内人员对水产养殖业进行了探讨研究。
水产养殖业自上世纪末便逐渐发展成为主流食品水产行业。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也向规范化、产业多样化前进,水产品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我国已成为渔业大国。水产养殖行业从单一向多样化发展,从质量参差不齐向质量精良发展,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其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水体动物病害防治、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养殖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水产养殖病害会危害水产品,影响养殖的进行,若不有效控制则会影响整个产业。我国目前在关于水产养殖病毒机理研究、抗病水产养殖品种的培育、水产鱼类免疫学研究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孟思妤等研究了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过程存在的问题,祁正梅研究了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措施,邹国忠论述了绿色水产发展模式。目前主要可通过化工方法、投加生物活菌法、投加净水剂的方法多途径防止水产养殖病害。还要加强日常饲养的管理,在日常养殖中及时发现问题,定期做免疫预防。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在操作养殖时,不注意环境保护,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水体承载能力有限,但养殖人员往往将过量的水产投入相对较少的水体中,水体环境无法供养水产,不仅导致水体生态的破坏,还导致水产品品质下降。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水产的粪便、饲料如不妥善处理,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水体污染的同时也会对水产养殖产生不利,严重的则会造成水产死亡。
在进行水产养殖时,水产品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废物,随水体进入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使水体失去调节功能,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水产养殖水质的调控,可以确保水产品更加优质、对环境影响更小。柳云华分析了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调控技术,对于水产养殖业,很多地方出台相关标准控制水质。影响水质优良的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三种因素共同决定水质的好坏。化学因素决定水产是否繁殖的必要条件;物理因素决定水产品生存条件;生物因素决定水产品食物链以及生存环境。为调控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多城市的水产养殖业选择在池塘中种植水生植物。张琰对水生生物改善水质进行研究。在养殖过程中,宋秀臣对水质调控技术进行研究,水生植物不仅可以改善池塘周围生态,还可净化水体,吸收水产品产生的残渣废物的养分,调节水体中氮的含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应根据水产品实际养殖情况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还应及时除去不必要的水生植物,如蓝藻。蓝藻的繁殖不仅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还会使水产品失去养料,不能大量繁殖。在一些发达地区还用水生动物与水生微生物调节水质,不仅调节生态系统,还可监测水质指标,因此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做好水产养殖的同时对资源与环境做到统筹兼顾,在生态与环境也要有所收益。水产养殖业通过对生态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生态养殖,在水体中通过人们对养殖环境的养成,水产生产条件的创造,不同水产品可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繁殖,可节约资源,提高收益。曾维农在水产养殖的生态养殖技术中谈到,关键环节为幼苗选择、合适的饲料喂养、合理地施加药物。王春华在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提到,良好的苗种是决定水产品质量的关键,选择时应选择繁殖能力强、抗性好的品种;在选择饲料时,应选择对水环境无污染的饲料,适量投喂,防止过量饲料造成水体中富营养化,投喂饲料也要注意科学投喂,按照水产生活习性,不可盲目投喂。为了防治病害,很多行业人员向水体中加入药物,通过加入药物可有效避免水产大面积死亡,同时也要注意药物用量。侯永红在生态养殖技术的水产养殖应用中提到,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分为两种:池塘流水循环模式与集装箱可控模式。池塘流水循环模式将传统池塘散养改良为集中养殖,采用水泵将水循环,保证正常氧分供应,水产主要集中在池塘的一部分,循环水可冲走水产的残渣、粪便等杂物,统一收集处理即可。集装箱可控模式为将集装箱模拟为池塘生态系统,在集装箱内部模拟池塘水温、水体营养含量,可通过调控集装箱内水体环境控制水产品生长繁殖情况,集中管理水产品,养殖过程可达到零排放的目的,还可循环利用水资源,充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各地均有不同发展对策:宁夏地区采用流水槽循环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廊坊采取提高池塘资源利用价值的方式,因地制宜增加观赏鱼养殖比例;宜昌市利用湖库展开生态放养模式。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业已经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产业,不可忽视其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影响,采用合理养殖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环境破坏的最小化,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