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天水市秦州区园林管理处,甘肃天水741000)
在红叶李的养护管理方面,至关重要的是将病虫害的预防与防治相结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红叶李真正发挥其作为行道树的功能。由此,红叶李病虫害防治工作显得极为重要。1红叶李病虫害防治措施
夏季是红叶李生长的旺盛季节,也是黄化病的多发季节,红叶李患了黄化病后,轻者致使染病植株叶部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叶片呈现黄绿色或黄白色,影响树木的观赏,对树木的生长极为不利,重者可导致整株死亡。
而黄化病分为生理性黄化病和病理性黄化病。红叶李生理性黄化病的发病原因较多,最常见的为缺铁性黄化。这种病多发生于北方地区,造成这种病害的原因,则是因为栽植时新叶发黄,光照过于强烈,浇水过多,低温干旱引起的。解决的方法则是通过栽培管理、合理施肥来改善。而病理性黄化病,是由类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培育无病植株,加强植物检疫,选育抗病品种来解决。
流胶病是红叶李常见的病害之一。当红叶李患流胶病之后,发生病变的部位会隆起变形,并流出树胶。雨后或灌溉后,流胶更加严重,胶体失水干燥后变为红褐色硬块状物。流胶处多时,树势会变衰弱,严重者造成枝干枯死,果实染病后,有黄褐色胶体溢出果面。病原主要来自:一为真菌;二为外寄生性。主要为霜冻害、病虫害、机械损伤,或由于不合格的修剪造成伤口感染,或因为施肥、浇水不合理等,使树体营养不均衡,导致流胶病的发生。
对于这种病害,一定要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体树势。红叶李喜光,较耐干旱,宜栽种于酸碱度呈中性的土壤里,肥沃的沙壤土最佳。同时,在养护管理中,合理整形修剪,注重细节,调整适合本树种的树势,对于修剪过程中造成的伤口要及时处理,水肥并举。此外,在红叶李开花前,要及早刮除胶体,并及时用退菌特、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涂抹。
褐斑穿孔病也是严重危害红叶李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这种病害的危害十分严重。红叶李褐斑穿孔病的发病规律,在于病菌在枝梢和落叶中越冬,在栽植过于密集,通风条件差,树势弱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并且一旦发生,病情就十分的严重。
对于褐斑穿孔病的防治对策:秋、冬季节及早清除落叶,将其集中烧毁,生长季节要及时浇水;经常修剪内膛枝、病虫枝、瘦弱枝、枯死枝,确保树冠通透条件良好;春季萌发前,用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进行树体消毒;生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植株,每15天1次,连续3~4次,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红叶李草履蚧的发生普遍,也是十分严重的,草履蚧使寄主红叶李失去营养及严重失水,受害叶片常呈现黄色小斑点,日后提早脱落。幼芽、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以导致枯萎,草履蚧在危害的同时大量排蜜露,因而导致煤污病的发生,使叶片减弱或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严重危害了植物,使树势衰弱,最后枯死。
针对草履蚧的防治,一是加强检疫,在调运栽植苗木时,发现虫害应及时处理,数量大的尽快用药剂防治,数量小时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人工刮除,保证栽植苗木不带病虫进入施工现场,如有发现集中烧毁;二是园林防治,通过园林技术措施,改变、创造不利于草履蚧生存的环境,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可在春季修剪、冬季修剪中,剪除部分有虫的枝条,并进行处理,以减少虫口基数,对个别植株生长过旺,枝叶郁闭度的进行局部重点修剪。
红叶李的桃粉蚜主要危害叶片、新梢与果实,若虫、成虫集于叶片背面刺吸汁液。被危害的叶面失绿,并向背面纵卷,卷叶内有白色蜡粉,同时诱发煤污病。
对于桃粉蚜的防治措施,一是在萌芽期内、在越冬卵孵化高峰进行喷药,农药应选择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二是保护利用天敌,避免在瓢虫、寄生蜂等天敌多时喷药。
袋蛾是食叶害虫,初龄幼虫仅食叶片表皮,随着虫龄增加,食叶量加大,大面积发生时,几天内就能将全株叶片吃净,严重时影响树木生长,使枝条枯萎或整株死亡,10月中下旬,将袋囊用丝牢牢固定在枝上,袋口用丝封闭越冬。
关于袋蛾的防治,如果危害面积较小,可人工摘除袋囊深埋,幼虫危害期(7月上旬)喷25%溴氰菊酯乳油5000~10000倍液防治。
通过对以上几种红叶李常见病虫害的论述可以看到,如果要使其正常生长发育,首要做好其病虫害的防治,将病虫害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并且适时合理地做到种养合一,科学管理,克服重栽轻管,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放在首位,同时将病虫害的发生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通过网络、多媒体等分享先进的养护经验,学习新技术,使红叶李的养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